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搞的这个“段新”的事儿。说白了,就是把我以前那套乱七八糟的工作方法给彻底革新了一下,来了个“阶段性的新开始”。
为啥要搞“段新”?
说起来都是泪。以前,我那摊子事儿,简直就是一锅粥。文件东一个西一个,笔记记得满天飞,脑子里的想法也是一团麻。 经常是这样的:
突然想起个事儿,随手记在个便签上,回头便签就找不着了。
电脑桌面堆满了各种文档,命名也是随心所欲,急用的时候抓瞎。
同时开好几个项目,每个项目都掺和一点,结果哪个都没啥大进展。
时间一长,效率低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, 感觉每天忙忙碌碌,但成果寥寥。痛定思痛,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,必须得来个“段新”,彻底切割,重新开始。
我的“段新”实践过程
我这“段新”计划,也没啥高深理论,就是想把事情弄简单、弄清爽。主要分了这么几步:
第一步,就是清空归零。
我花了好几天时间,把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笔记、计划、还有一些没头没尾的想法,全都给它梳理了一遍。 那些过时的、没用的,直接删掉;还有点价值的,就重新整理归档。这个过程挺痛苦的,但也挺爽,感觉像是给大脑做了个大扫除。
然后是第二步,建立新秩序。
我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复杂系统,就弄了几个最简单直接的原则:
待办事项极简化: 我找了个最简单的清单APP,每天早上就列三件最重要的事,做完一件划掉一件。不搞那些复杂的优先级、标签啥的,越简单越
资料管理统一化: 所有的电子文档,我都统一放到一个云盘里,并且规定了明确的文件夹结构和命名规则。比如“项目名-文件名-日期”,这样一目了然。
工作时段专注化: 我开始尝试番茄工作法,设定一个25分钟的专注时段,期间不看手机,不回消息。以前总觉得这样会错过重要信息,实践下来发现,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。
第三步,小步快跑,不断调整。
刚开始实践的时候,确实有点不习惯。 老是想回到以前那种啥都记、啥都存的模式,或者干活干到一半就想去刷刷手机。这时候就得刻意提醒自己,新规矩是啥样的。我给自己设了个小小的奖励机制,比如连续坚持一周新的工作方法,就奖励自己吃顿好的,哈哈。
在实践过程中,也发现有些一开始定的规矩不太合适,那就及时调整。 比如一开始我尝试用某个复杂的项目管理工具,结果发现光学习怎么用就得花半天,果断放弃,换回了简单的清单。核心就是,怎么能让自己舒服、高效地执行下去,就怎么来。
“段新”之后的感觉
这么折腾了一段时间,效果是真不错。
最明显的感觉就是,脑子清爽多了。 每天知道自己该干不用再为找东西、理思路浪费时间。虽然每天还是挺忙,但不再是那种瞎忙活的感觉,而是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拖延症也减轻了不少。 因为任务被拆解得很具体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挺有成就感的,就更有动力去完成下一个了。
这个“段新”,对我来说,不仅仅是整理了手头的工作和资料,更像是一次生活状态的刷新。 以前总觉得被事情推着走,现在感觉自己多少能掌控一点节奏了。
这回实践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有时候,我们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方法不对。 果断地舍弃一些旧的、不再合适的模式,给自己一个“段新”的机会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分享给大家,希望对你们也有点启发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