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“两个人的全世界”这事儿,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想法,更像是日子过着过着,慢慢琢磨出来的。
刚开始那会儿,我俩也跟好多人一样,白天各忙各的工作,晚上回到家,累得够呛,他看他的手机,我看我的剧,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,但感觉中间好像隔着点什么。有时候想说说话,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,挺没劲的。
后来有一次,好像是因为啥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拌了嘴,冷静下来之后我就想,这样下去不行,两个人在一起,不能光是搭伙过日子?得有点“我们”的感觉才行。于是我就跟他提了提,说咱们是不是得主动搞点“建设”?他当时愣了一下,然后点了点头,说“行,试试呗”。
摸索着找共同点
第一步就是找共同爱好。这事儿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还真挺难。我俩试过一起去健身房,结果我嫌累,他嫌枯燥,没几天就黄了。后来又说一起学做菜,结果厨房搞得一团糟,还不如点外卖省心。
试了好几样都不太成功,有点灰心。不过后来发现,我俩都挺喜欢窝在沙发上看一些老掉牙的喜剧片,还有就是都对逛菜市场有种莫名的兴趣。这不就找到了嘛虽然听起来挺没技术含量的,但起码是个开始。
建立我们的小习惯
找到共同点之后,我们就开始刻意制造一些只属于我俩的固定活动。
比如每周五晚上,雷打不动,不开电脑,手机静音,就一起找部老电影看,买点瓜子零食,瞎聊片子里的情节,挺放松的。
还有就是周末,只要天气还行,就一起去家附近的菜市场转悠一圈,买点新鲜菜回来,他洗我切,或者我炒他尝,一起做顿饭,感觉特别踏实。
睡前也会聊会儿天,不说非得聊啥国家大事,就说说今天碰到的有意思的人,或者工作上的烦心事,互相倒倒垃圾,感觉心里轻松不少。
这些事儿都不大,但坚持下来,就感觉俩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。
学着好好说话
沟通这块儿是硬骨头。以前,我俩都属于有事儿不直说,喜欢让对方猜的类型。结果就是经常猜错,然后生闷气。后来意识到这样不行,纯属内耗。
我就开始逼着自己有啥想法就直接说,哪怕是觉得有点傻或者有点矫情的话。比如“我今天有点不开心,想你抱抱我”,或者“你刚才那句话让我有点不舒服”。刚开始挺别扭的,感觉像在演戏。他也跟着学,虽然有时候话说得还是很直,有点冲,但起码把想法摆到桌面上了。
吵架还是会吵,但吵完之后,会试着去理解对方为啥生气,而不是光顾着自己委屈。慢慢地,感觉沟通顺畅多了,很多矛盾在刚冒头的时候就被解决了。
创造我们的空间感
除了精神上的靠近,我们还一起捣鼓我们的小窝。一起选窗帘颜色,虽然审美经常打架;一起组装买回来的书架,虽然过程手忙脚乱;一起在阳台上种点花花草草,虽然经常养死……这些一起动手的过程,让这个家感觉更像是“我们”的。
现在感觉,这个“两个人的全世界”,不是说真的与世隔绝,朋友、家人、工作都不要了。而是说,我们在彼此心里建立了一个特别安全、特别舒服的核心地带。不管外面遇到啥风风雨雨,回到这个小世界里,就能找到安慰和力量。
这玩意儿也不是一劳永逸的,还得天天维护,需要两个人一直用心往里面添东西。过程嘛有时候挺累人的,但回头看看,一步步走过来,觉得挺值的。就是这么个实践过程,还在继续着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