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琢磨了一个词儿,叫“banga”。没啥特别高深的意思,就是偶然听到的,觉得有点意思,就去稍微了解了下。有人说非洲话里是“地下水流”的意思,代表一种不被束缚的感觉,挺自由的。
这词儿触动了我一下。正好那段时间我手头有个活儿,挺磨人的,感觉思路卡住了,怎么弄都觉得别扭,效率特别低。就是那种,你知道该干但就是不想动手,或者动手了也感觉是在原地打转,心里头憋屈。
尝试“banga”一下
我就想,能不能换个搞法?别那么规规矩矩地来了。我就管这叫我的“banga实践”。
第一步,我先把那个死板的计划表扔一边了。 以前我总喜欢列个详细的步骤,一二三四五,按部就班。这回我说,去他的,想到哪儿就先干哪儿。
第二步,打破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地点。 原来总觉得得坐在书桌前才算干活。那几天我就试着,比如在阳台上,或者干脆泡杯茶窝在沙发上琢磨。甚至有时候半夜醒了有想法,就立马记下来,哪怕写得乱七八糟。
第三步,允许自己“瞎搞”。 就是说,不怕想法幼稚或者不成熟。以前总想一步到位,搞个完美的方案出来。这回我就放开了,想到啥点子,不管靠不靠谱,都先记下来,或者简单试一下。过程中,我做了这些尝试:
- 用思维导图代替线性笔记,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,分支随便长。
- 遇到卡壳的地方,不硬磕,直接跳过去干别的部分,等会儿再回来看。
- 找了一些不相干的音乐听,纯粹是为了换换脑子,没想到有时候还真能蹦出点新想法。
- 跟家里人或者朋友瞎聊这个事儿,不是为了寻求解决方案,就是单纯地说说,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就理清了。
过程挺乱的。 没有清晰的进度条,有时候感觉好像没做什么,有时候又觉得一天干了好几样。没有以前那种按计划完成任务的“掌控感”,反而多了点随波逐流的感觉,有点像那个“地下水流”的意思,自己找路走。
结果怎么样?
出乎意料,活儿还是搞定了。 可能花的时间跟原来按部就班差不多,甚至稍微长了点?但整个过程没那么痛苦了。最关键的是,心里那股憋屈劲儿没了,感觉顺畅多了。
这回“banga实践”给我的感觉就是,有时候死守规矩不一定效率最高,特别是需要点创造力或者感觉的时候。偶尔像这样,让自己“自由流动”一下,跟着感觉走,反而能找到出路。
不是说所有事都得这么干,有些需要严谨流程的肯定不行。但这算是我自己的一次小尝试,记录下来分享一下,就是觉得挺有意思的。生活里工作里,偶尔“banga”一下,或许能给自己松松绑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