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琢磨一个事儿,就是咱们这边,特别是亚洲这块儿地界上,做事情的那几股劲儿,或者说那几个“大块头”,到底是怎么个玩法。我自个儿琢磨了半天,跑了不少地方,也跟不少人瞎聊过,慢慢心里头好像有了点谱,我就管这个叫“亚洲五马”,不是真说马,是说我观察到的五种挺有代表性的路数或者说现象。
我咋开始琢磨这事儿的
起因也简单,就是之前手头有个项目,需要跟好几个亚洲不同地方的团队打交道。一开始觉得都差不多嘛亚洲文化圈,沟通起来应该顺畅。结果真跑起来,那叫一个费劲!这边一个规矩,那边一个习惯,有时候感觉跟他们说话,比跟我家楼下那只老猫沟通还难。我就纳闷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?不搞明白,我这活儿没法干。
我就开始下笨功夫了。
翻他们给的各种资料,不光看内容,还琢磨他们那字里行间的口气。
逮着机会就跟不同地方的人吃饭、喝茶,旁敲侧击地打听他们内部怎么运作,怎么看别人。
有时候还特意去他们公司附近转悠,就感觉一下那个氛围。
折腾了小半年,真是身心俱疲,但也确实让我看清楚一些东西,就是我说的这“五马”。
那所谓的“五马”是啥?
这不是啥官方说法,纯粹是我个人的糙得很,大家听个乐。
第一匹马:速度狂魔。 这帮哥们儿干啥都讲究快!快!快!今天提想法,明天就要看到原型,后天就想上线。过程不重要,细节可以后面再说,先把东西搞出来跑起来。跟他们合作,你就得像上了弦的发条,一刻不能停。好处是效率确实高,坏处是经常跑太快扯着蛋,后面擦屁股的事儿一堆。
第二匹马:等级森严。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,亚洲很多地方都讲究这个。你跟谁说话,用什么称呼,汇报给谁,层层叠叠的,跟爬楼梯似的。有时候明明一句话能解决的事儿,非得走个七八道流程。你想找个能拍板的人?先拜好几座山头再说。效率?在规矩面前,效率算个
第三匹马:人情世故。 这玩意儿就更玄乎了。做事情不光看条文,更要看“关系”。这项目给谁做,那个资源往哪儿倾斜,很多时候不是看能力,是看你跟谁“熟”。对我这种习惯了直来直去的人来说,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。有时候你觉得万事俱备了,结果可能因为某个环节的“人情”没到位,整个事儿就卡那儿了。
第四匹马:模仿大师。 看到别人家啥东西火了,立马像素级复制一个出来,甚至还能搞出更多花样。创新?有,但更多的是在别人基础上“微创新”。这路子风险小,见效快,市场接受度也高。但有时候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,感觉整个市场都在互相“借鉴”。
第五匹马:闷声发财。 还有一种就是特别低调,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,但人家在自己那个领域里,早就做得非常扎实,利润高得很。他们不爱宣传,不凑热闹,就安安静静把自己的事做你想了解他们?难!信息很少,口风很紧。但一旦跟他们合作,你会发现人家那基本功是真的硬。
琢磨明白了
搞清楚这“五马”之后,我心里大概就有数了。再跟不同地方的团队打交道,我就知道该用什么姿势了。碰到“速度狂魔”,我就得先把框架搭起来;遇到“等级森严”的,我就老老实实按流程走;碰上讲“人情世故”的,我就得多花心思在“人”身上;看到“模仿大师”,我就知道得差异化竞争;遇到“闷声发财”的,我就得拿出真本事和耐心。
说到底,没有绝对的好坏,就是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做事风格。 你在亚洲这片土地上混,就得懂这些“马”的脾气,不然真是寸步难行。我这大半年的折腾,虽然累,但也算值了,起码现在心里亮堂多了,知道水深水浅了。
这也就是我个人的一点实践体会,瞎琢磨出来的,不一定对,给大家分享一下过程,希望能有点意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