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“米特里”这个名字,我一开始还真有点蒙圈。好像在哪儿见过,又记不太清。后来稍微查了查,发现有搞电影理论的,也有古代打仗的,还有俄国历史上冒名的家伙,挺乱乎的。
不过这名字倒是让我想起我之前瞎捣鼓的一段经历。
瞎折腾的开始
那阵子我对视频剪辑特别上头,不是说要搞得多专业,就是自己拍点小东西,然后想着怎么能剪得有点“感觉”。刚好那会儿不知道在哪篇文章里瞟到一眼,说什么电影的“窗户效果”和“景框效果”,大概就是真实感和刻意安排的那种感觉,据说是让·米特里这人提的。虽然没看懂多少,但就觉得挺玄乎,挺厉害。
我就想,能不能在我自己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片段里也试试弄出点这种“效果”?
于是我就开始动手了。先把之前攒的一些素材,有拍风景的,有拍家里猫的,还有些街上随手录的,都倒腾进电脑里。
过程挺折磨
我用的就是很普通的那种免费剪辑软件。一开始想着,所谓“窗户效果”,不就是尽量真实嘛我就尽量保留原声,不做过多调色,镜头也选那些看起来比较随意的。
- 第一步:我先把几个看起来“自然”的片段拼在一起,比如窗外的雨景,路上行人走路的背影。
- 第二步:然后我想加入“景框效果”,就是那种刻意安排的感觉。我就试着加一些慢动作,或者突然切入一个特写,比如猫的眼睛,或者一个静物的细节。
- 第三步:我还试着把这两种感觉混在一起。比如一个很写实的街景,突然插入一个风格完全不同的、调过色的、配了怪异音乐的片段。
想法是挺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那些理论说得云里雾里,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准确地在软件里实现。啥叫“相互叠合”?我就是凭感觉瞎调。调个色,要么太假,要么没效果。加个音效,总是觉得很突兀。慢动作放哪儿,特写切多长,完全没谱。
搞了半天,视频被我剪得七零八落,前面一段像纪录片,后面一段像劣质MV,中间还夹着几秒钟不知所云的静止画面。所谓“窗户”和“景框”不但没叠合出啥迷幻力,反而互相打架,看得人一头雾水,我自己都觉得尴尬。
也就那样了
折腾了两三天,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。那个所谓的“米特里”理论,对我这种纯实践派、或者说瞎搞派来说,实在是太遥远了。理论是理论,真要自己动手做出来,中间差得太远了。
的成品?就是一个四不像的短片,被我扔在硬盘角落里再也没看过。这回实践让我明白一个事儿:很多时候,那些听起来很牛的概念,跟你实际能不能做出来,完全是两码事。动手去做,哪怕做得糙点,也比对着理论空想要强。
反正,那次之后,我剪视频就老实多了,不再瞎琢磨那些玄乎的理论,怎么顺手怎么来,反而感觉轻松了不少。那个“米特里”,就让他留在理论书里,我还是继续捣鼓我的土法子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