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没啥事儿,就琢磨了一下艾尔·杰弗森这哥们儿。
说起来,这名字现在是有点儿陌生了,但放以前,他那低位技术,真是贼扎实。我当初看他打球,就特别留意他的脚步和手上的活儿。那会儿还在森林狼的时候,感觉他就是新狼王了,数据也好看,场均二十多分加十个篮板,妥妥的。
我还记得那时候,自己刚开始捣鼓一个挺费劲的项目,就跟他似的,埋头在“低位”,一点点凿。那时候没啥经验,全靠自己摸索,就像杰弗森在篮下,一下一下硬打,没啥花哨的,就是靠基本功吃饭。
看他后来去了山猫(就是后来的黄蜂),数据依然顶,有一年场均都快23+11了,那会儿我都觉得,这怎么也得进个全明星?结果?愣是一次都没进过。
这就让我想起我那个项目了。当时我真是拼了老命,天天加班,周末也搭进去不少。觉得,这东西做出来,怎么也得算个成果,能拿出来说道说道。自己感觉做的东西技术含量不低,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,跟杰弗森那内线脚步一样,看着不咋呼,但实用。
那时候的经历
我把整个流程都跑通了,各种细节反复抠,确保没啥大纰漏。具体咋做的?
- 先是摸需求:跟各个部门的人聊,把他们要啥捋清楚。
- 接着搭框架:找合适的工具,把基础架子搭起来,这步最费神,跟打地基似的。
- 然后是写代码:就是吭哧吭哧地敲,遇到问题就查资料、问人,有时候一个bug能卡我大半天。
- 是测试和修改:自己先测,再找别人帮忙测,发现问题就改,反反复复,跟杰弗森在篮下要位、转身、勾手一样,一套动作重复练。
过程挺折磨人的,但心里觉得值,就像杰弗森每次在低位要到球,准备单打一样,充满期待。
可项目是上线了,效果也还行,但也就那样了。没啥特别的奖励,也没得到多少认可,就好像杰弗森数据再球队战绩不行,或者同期厉害的内线太多,他就被忽略了。当时心里挺憋屈的,感觉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战绩二百五,瞎忙活一场。
看到有人提起杰弗森,说他生不逢时,或者运气不我就特有感触。有时候你实力确实有,也努力了,但就是赶不上好时候,或者没在对的平台,那也没辙。这哥们儿的生涯,多少有点这种味道在里面。真是可惜了那一身低位技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