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哈林与斯大林:反目成仇的往事
导读
在苏联历史上,尼古拉斯·布哈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。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是斯大林的政治盟友,却最终在权力的斗争中倒下,成为"肃反运动"的牺牲品。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反目成仇,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疑问。本文将深入探究布哈林为何会在斯大林的屠刀下惨遭杀害。
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联盟: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
布哈林与斯大林相识于1903年,两人有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目标。1917年十月革命后,布哈林成为《真理报》主编,负责党的宣传工作,斯大林则负责民族事务。
在早期,布哈林和斯大林关系融洽。他们都主张实行"新经济政策",以恢复饱受战乱摧残的苏联经济。而斯大林则十分欣赏布哈林的理论素养,称赞他为"党内理论家中的佼佼者"。
这种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破裂。布哈林认为斯大林过于专断独裁,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路线。而斯大林则认为布哈林思想右倾,对自己的领袖地位构成威胁。
"右倾反对派"与"左倾冒险主义"之争:意识形态分歧加剧
1920年代末,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显露出来。布哈林认为,苏联在"新经济政策"的框架下,可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,应该缓和阶级斗争,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。
而斯大林则主张进行急剧的工业化,优先发展重工业,以增强苏联在国际上的军事和经济实力。这一激进政策被称为"左倾冒险主义"。
两位领导人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。1928年,布哈林发表了《布哈林笔记》,批评斯大林的政策,主张走一条"农村包围城市"的道路,即优先发展农村经济,然后再逐步向城市推进社会主义。
斯大林无法容忍布哈林的反对。他利用政治手段,将支持布哈林的反对派力量排挤出党内。1929年,布哈林和他的追随者被开除出共产党,布哈林被流放西伯利亚。
"大清洗"中的冤案:莫须有的罪名与悲惨结局
1936年,苏联开启了臭名昭著的"大清洗"运动。斯大林利用恐怖手段,镇压异己和潜在的反对势力。
布哈林也被牵连其中。1937年,他被捕入狱,并被指控为"托洛茨基分子"和"帝国主义间谍"等莫须有的罪名。
面对刑讯逼供和家人的生命威胁,布哈林被迫屈服,签署了对自己有罪的供词。1938年3月12日,布哈林与其他20名被告人一起,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判处死刑。3月14日,布哈林被秘密枪决,年仅49岁。
布哈林的冤案,是"大清洗"中众多悲惨事件之一。他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,却死于独裁者的政治迫害,令人扼腕叹息。
布哈林的平反与历史审视:错与对的再评价
1956年,在赫鲁晓夫的"非斯大林化"运动中,布哈林的冤案得到了平反。1988年,布哈林被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为"政治迫害"的受害者。
对于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分歧,历史学家和学者仍然争论不休。有人认为布哈林的政策过于理想主义,难以应对苏联面临的严峻挑战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,布哈林的思想更为符合马克思主义,如果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,苏联历史可能会走向不同的轨迹。
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恩怨纠葛,不仅反映了个人之间的矛盾,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。他们的故事警醒着后人,权力一旦脱离制衡,便容易滋生专制和暴政,而正义和真理最终会战胜一切。
互动时间
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对于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反目成仇,你们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们的观点和感想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