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逛商场时候看见个卖画册的铺子,封面印着张糊了唧的画,像小孩拿抹布擦过似的。店员说这叫里希特,德国大画家。我心说这玩意儿也算艺术?结果翻到标价牌差点把舌头咬到——一本画册顶我半个月菜钱。回家就琢磨,凭什么这么贵?
跑到图书馆找死磕
周二请假直奔市图书馆,美术区那排书架让我翻得哗哗响。先抱回来五本里希特的大砖头书,胳膊都压酸了。找了个靠窗位置刚翻开就懵了:这大爷怎么连个固定风格都没有?左边页是清晰得能数睫毛的人像,右边页突然糊成雨天车窗玻璃,翻十页又变成色块拼图。
正烦躁着,邻座老头突然探头:“小伙子看画得用腰!” 还没等我问,他直接把我手里书抽走摆到三米开外的桌上:“现在退两步看!” 我半信半疑往后挪,那团乱糟糟的油彩突然活过来了,灰扑扑的色块里居然浮出朵云!老头临走还撂句话:“当手机壁纸看就糟践东西咯。”
- 歪招1:往后退三米 - 站太近就像盯像素点,退远才看出他刮刀抹出的呼吸感
- 歪招2:眯眼看模糊画 - 眼睛半闭时那些车祸现场般的刮痕突然变温柔
- 歪招3:关掉手机拍照 - 屏幕里看复制品就像吃方便面调料包
杀到画廊交学费
周六咬牙买了市美术馆特展票,进门先被《4096色块》刺激得眼花。正想骂街,瞥见个小姑娘蹲在画前啃手指。学她姿势蹲下看,那些荧光色块竟然在地板反光里流动起来!保安举着“禁止触摸”的牌子瞪我,管他,我干脆贴着墙根躺平了看天花板投影。
最绝的是那幅《蜡烛》。远看就是团灰雾,往前凑时撞上个戴贝雷帽的大姐。她指着画布上龟裂的蜡油:“瞧见没?这老头在颜料里掺了地板蜡,画完拿吹风机烘过。” 说完掏出个钥匙圈晃悠,金属片反射的光斑正好跳在画中央——那朵半透明的火苗突然在展厅里烧起来了!
饿着肚子看到闭馆,发现个邪门事:每幅画旁边的标签都被摸得反光,反而画作保护栏干干净净。合着大家进来都只顾着看字?我直接把手机扔存包柜,逮着保安问哪幅面前人最少,结果被领到个仓库后门——墙上挂着张灰蒙蒙的《森林》。
- 歪招4:捡冷门时间看冷门画 - 没人围观的角落藏着真宝贝
煎饼摊前悟了
出美术馆都晚上八点了,胡同口煎饼摊大姐正拿竹蜻蜓抹面糊。我盯着她手腕转圈的轨迹发愣,这不就是里希特刷颜料的动作吗?热乎煎饼捧手里,烫得左手倒右手。薄脆在酱汁里泡软的纹路,活脱脱是他早期油画里的裂纹!
回家翻出过年拍的烟花视频,按下暂停键时——那些炸开的火星子凝固在夜空里,多像《抽象画》里的斑点。连楼下小孩摔碎的瓷碗,裂缝都透着《1977年10月18日》那股子冷冽劲儿。操!这老头把生活里所有破碎感都端进画框了!
对,上周路过超市看见打折处理沾灰的画册,39块8一本。翻开发现封底印着行小字:“图片与实物色彩存在差异”。得,还是蹲美术馆保安大哥有经验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