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们儿我今天得好好叨叨一下我这个“姚明年”的实践过程。这事儿,说起来也挺偶然的,不是说真过了一整个日历年叫姚明年,而是我自个儿给一段特殊时期起的名儿,专门用来琢磨和学习姚明那股子劲头和他打球的一些门道。
最初的念头
起因特简单,有回跟几个老哥们儿喝酒撸串,聊起篮球,自然就绕不开姚明。有人说他技术细腻,有人说他意志坚定,还有人说他就是个头高占便宜。我当时就插不上嘴,感觉自己对姚明的了解,也就停留在“,很牛逼的中国球员”这个层面。这不行,咱也是看着他球长大的,不能这么肤浅不是?
回家之后,这事儿就搁我心里了。我就琢磨,为啥姚明能那么成功?除了身高,他到底强在哪儿?正好那段时间我手头工作不忙,就想着,得,干脆系统地回顾回顾,给自己设个“姚明年”的目标,好好研究一下。
动手开干
喜欢从头开始。所以第一步,我先是去找姚明CBA时期的资料。那时候他还年轻,才十七八岁,但已经能在CBA崭露头角了。我翻了不少以前的报纸摘要、一些老球迷的回忆录,还有一些模糊的比赛录像片段。主要看啥?看他那时候的技术特点,比如脚步、投篮姿势,还有就是看他的数据,场均得分、篮板、盖帽这些。
- 收集数据:我弄了个大本子,专门记这些玩意儿。比如他新秀赛季场均10分8.3篮板,看着一般,但考虑到年龄,已经很不错了。
- 对比成长:然后我就一年一年地看,发现他进步神速。特别是盖帽,有一年好像有4场比赛送了40个盖帽,场均10个,太吓人了!还有那场著名的21投21中,拿了44分21篮板,直接带队干翻了八一王朝。
CBA时期看完,接着就是重头戏——NBA生涯了。这块资料就好找多了,各种集锦、全场录像、新闻报道、深度分析文章,铺天盖地。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小方向:
第一,看关键比赛。 比如他生涯篮板新高那场,27分22篮板5盖帽,其中9个前场板,这数据放现在也是顶级内线。还有打老鹰那场,三个加时,姚明干了49分钟,21投15中,罚球13中11,砍下41分16篮板7助攻,得分和助攻都是生涯新高。看这些比赛录像,不光看数据,我还特别留意他在场上的决策,怎么要位,怎么策应,怎么在高强度对抗下保持命中率。
第二,分析技术特点。 他的勾手、他的罚球、他的中投,这些都是吃饭的家伙。我就一帧一帧地看,琢磨他的发力方式,出手点。发现他的基本功是真扎实,不是靠身体硬吃,技术含量很高。
第三,感受他的影响力。 姚明进NBA,不光是打球,更是文化交流。我看了不少当时的纪录片和采访,了解他怎么适应美国文化,怎么跟队友教练沟通,怎么面对压力。这让我觉得,他不止是个伟大的球员,还是个高情商的哥们儿。
过程中的发现
在整个“姚明年”的实践过程中,我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点:
数据是冰冷的,但背后是汗水。 你看他场均19分9.3篮板,连续多年全明星,入选名人堂,这些荣誉背后,是他日复一日的训练和伤病斗争。以前看球就图个热闹,现在会多想一层。
学习他的“不变应万变”。 NBA对抗多强,但他总能找到自己的节奏,用他扎实的基本功去得分,去抢篮板。这种专注和坚持,对我自己工作和生活也有启发。
记录和整理是个好习惯。 我那个大本子,现在翻起来满满当当的,都是我一点点查资料、看比赛、自己总结的东西。虽然写的乱七八糟,但都是自己的心得。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收获。
的回顾
这一年(没那么精确,就是一段集中投入的时间)下来,我感觉自己对姚明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不再是简单地崇拜,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敬佩。虽然我没法像他那样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,但从他身上学到的那种钻研精神、那种面对困难的韧劲,我觉得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这个“姚明年”,对我来说,更像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旅程。以后再跟人聊姚明,我能说的就不只是“牛逼”俩字儿了,还能扯点儿他CBA时期的勇猛,NBA生涯的经典战役,甚至是他盖帽有多恐怖,哈哈!
这事儿,就是个引子。重要的是,通过深入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,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正能量,让自己也变得更好一点。我的“姚明年”实践,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