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们聊聊奥莱利这茬儿。说起奥莱利,我这实践经验可就有的说了,那得从我刚摸索编程那会儿开始讲。
我的奥莱利初体验
想当初,刚入行那会儿,两眼一抹黑,啥也不懂,就跟个无头苍蝇似的。那时候网上资料也没现在这么铺天盖地,找点靠谱的学习材料那叫一个费劲。图书馆里书是不少,国内的国外的,翻译的原创的,但哪些是真材实料,哪些是凑数滥竽,我这新手小白根本分不清。
跌跌撞撞找路子
我记得我先是随便在书店扒拉了几本看着封面花里胡哨的书,结果买回来一看,要么就是讲得太浅,蜻蜓点水,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;要么就是上来就一堆理论,看得我头都大了,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实践。那段时间,真是有点迷茫,感觉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。也试过看一些大学教材,但感觉跟实际工作脱节有点远,学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怎么用到项目里。
邂逅奥莱利
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提了一嘴,说奥莱利的动物书不错。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,好像是本讲Perl的,封面是只骆驼,挺有意思。这一看,感觉就不一样了!
讲得实在: 它不是那种纯理论,讲得云里雾里的。很多都是直接给例子,告诉你这么做是为能解决啥问题。这点对我这种急着上手的人来说,太重要了。不像有些书,看完一章,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。
结构清晰: 虽然有些书也挺厚的,但它章节分得比较明白,我能顺着学下去,不像有些书看着看着就不知道讲到哪儿了,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。
代码能跑: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!书里的示例代码,我照着敲,大部分都能跑起来。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。遇到跑不通的,我就自己琢磨,查资料,反而学得更快。不像有些书,代码示例要么缺斤短两,要么版本老旧,根本跑不起来,纯粹浪费时间。
啃书与实践
从那以后,我就认准奥莱利了。陆续买了好几本,什么犀牛书(JavaScript的)、小松鼠书(好像是讲C++的,具体记不清了,反正也是动物),还有些讲Linux和网络的。我当时就是一本一本地啃,遇到不懂的就标记下来,反复看,或者上网找答案。最重要的,是边看边练。 我会给自己定点小目标,比如看完这章,我就要用学到的东西写个小程序,哪怕功能再简单,也得亲手敲出来。
那时候,我经常是捧着书,对着电脑屏幕,一行一行地敲代码,调试。有时候一个bug能卡我好几天,饭都吃不香,觉也睡不但解决掉之后那种成就感,真是没得说,感觉自己又牛逼了一点点。
的效果
就这么一点点积累下来,我慢慢地就上道了,对编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,代码也能写得像模像样了。可以说,奥莱利的书在我最初的学习阶段,真是帮了大忙。它就像个领路人,把我带进了编程的大门,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。
对我来说,奥莱利不仅仅是个出版社的名字,它代表了一种务实的学习方式。后来带新人的时候,我也经常推荐他们先从奥莱利的经典书籍看起,尤其是那些动物封面的,辨识度高,内容也靠谱。书只是工具,关键还是得自己动手去实践,去折腾,不然看再多书也是白搭。
这就是我跟奥莱利的一段故事,希望能给正在学习路上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