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碰到的一个坎儿,也可以说是一段挺有意思的“实践”经历,都跟一个名字有关——贾奇。
事情是这么开始的。我,平时就喜欢琢磨点事儿,有时候也爱写点东西分享。前段时间,我就想写点关于咱们身边可能潜藏的一些风险,提醒大伙儿注意。搜集资料的时候,就偶然间看到一个新闻,说内蒙古呼和浩特那边打掉一个团伙,专门“碰瓷”酒驾司机,手段挺恶劣的。这团伙的头目,就叫贾奇。
嚯,我当时一看,这“贾奇”可真是个狠角色! 心里就琢磨,这种人这种事儿,得让更多人知道,提高警惕。于是我就想深入挖一挖这个“贾奇”的底细,看看还有没有更多信息。想着如果能把他的套路摸清楚,写出来给大家提个醒,也算做件有意义的事。
结果,我这手就习惯性地在网上多搜了几下这个名字“贾奇”。不搜不知道,一搜,我直接就蒙了。这“贾奇”可不止一个,而且画风变得那叫一个快,把我这实践过程给引向了完全没想到的方向。
除了那个碰瓷团伙的头目贾奇,我还搜到了好几条法院的公告,里面也提到了“贾奇”。有的像是执行案件,有的像是民事纠纷的开庭公告,地点,主要在山东那边。我就纳闷了,难道这碰瓷的贾奇还到处流窜作案,业务都拓展到山东了? 我这人有时候就爱钻牛角尖,觉得这事儿不简单,得弄明白。
可我越查,这个“贾奇”的形象就越模糊。正当我以为“贾奇”大概率是个不太正面的人物时,突然,搜索结果里冒出来一个温馨的故事。一位叫贾奇的妈妈,在网上分享她家那对漂亮的双胞胎闺女,字里行间都是母爱。这…这跟前面那些法律纠纷、碰瓷团伙的“贾奇”,感觉完全不是一个路数! 我当时脑子就有点乱,心想这同名同姓的也太巧了?
还没等我缓过神来,更让我摸不着头脑的“贾奇”又出现了。有个体育新闻里提到一个叫阿隆-贾奇的,是个打棒球的运动员,还是个外国人,好像在美国那边挺出名的,什么本垒打之类的。得,这下连国籍都不同了。
最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是,我还查到“贾奇”这个词本身,在古汉语里竟然有“猎奇”的意思,就是追求新奇事物。清代有个叫李调元的人,在他的《蜀雅序》里就用过这个词,说什么“句不贾奇,浑润为上”。
这下可我这实践算是彻底跑偏了。 本来是想调研一个社会新闻人物,结果挖出来一堆“贾奇”:有碰瓷团伙的头目,有法院公告里的人物,有幸福的妈妈,有外国运动员,甚至还有一个古代词语。每一个“贾奇”背后,似乎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和人生。
今天把这段“实践”经历分享出来,也是想说,这世界上的事儿有时候就是这么巧。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,背后可能联系着截然不同的人和事。我这回算是实打实地体验了一把,信息爆炸时代,想准确锁定一个目标,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。以后再看到个什么名字,可真得多留个心眼了,不能先入为主,想当然地就把不同信息都串联到一个人身上。 这也算是我这回“贾奇”实践过程中的一点小小心得,查资料这活儿,看来真得下细功夫,不然就容易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,白忙活一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