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琢磨着一个事儿,就是怎么衡量一个地方的物种是不是够“花哨”,种类够不够多,分布匀不匀。比如说,我自家那个小花园,春天夏天的时候,各种小虫子嗡嗡嗡的,看着挺热闹。但到底算不算生物多样性别是就那几种虫子称王称霸。
后来我就想,得找个法子量化一下。捣鼓了半天,发现一个叫“辛普森指数”的玩意儿,听着挺唬人,搞明白了还挺接地气。今天我就把我实践琢磨这指数的过程给大伙儿说道说道。
我的捣鼓起因
起初就是好奇,想知道我那巴掌大的园子里,昆虫种类到底算不算丰富。光用眼睛看,感觉有时候不太准。可能某种虫子个头大、颜色鲜艳,就显得特别多,但实际上可能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小家伙。
动手收集数据
第一步,我就得先把我那园子里常见的几种“物种”给分分类,然后数数各种有几只。 我这儿说的“物种”不一定非得是生物学上那么严谨的分类,对我来说,就是我能区分开的就行。比如:
- 七星瓢虫
- 小蚂蚁(黑色的那种)
- 小蜘蛛(结网的那种)
- 某种不知名的小飞蛾
- 还有一些绿色的蚜虫(这个我可不乐意看见)
然后我就找了个天气好的下午,戴上手套,拿个小本本,开始在园子里转悠,仔细观察,看见一种就记一笔“正”字。这里得耐心点,因为有些小家伙藏得深。比如说,我那天大概数了数(打个比方,不是真实数据):
- 七星瓢虫:10只 (这个算n1)
- 小蚂蚁:50只 (这个算n2)
- 小蜘蛛:5只 (这个算n3)
- 小飞蛾:3只 (这个算n4)
- 蚜虫:100只 (这个算n5,唉)
开始计算辛普森指数
数据有了,接下来就是套公式了。辛普森指数的公式有好几种写法,我用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:D = 1 - Σ(ni/N)²。 看着有点晕?别急,我一步步拆解开来:
第二步,把所有这些“物种”的总数(N)算出来。 这个简单,加一块儿就行:
N = 10 (瓢虫) + 50 (蚂蚁) + 5 (蜘蛛) + 3 (飞蛾) + 100 (蚜虫) = 168只。这就是我观察到的所有个体总数。
第三步,关键来了,算每种“物种”占总数的比例(pi = ni/N)。 就是用每种虫子的数量除以总数:
- 瓢虫比例 (p1) = 10 / 168 ≈ 0.0595
- 蚂蚁比例 (p2) = 50 / 168 ≈ 0.2976
- 蜘蛛比例 (p3) = 5 / 168 ≈ 0.0298
- 飞蛾比例 (p4) = 3 / 168 ≈ 0.0179
- 蚜虫比例 (p5) = 100 / 168 ≈ 0.5952
第四步,把上面算出来的每个比例,自己跟自己乘一下,也就是平方(pi²)。
- (p1)² ≈ 0.0595² ≈ 0.00354
- (p2)² ≈ 0.2976² ≈ 0.08857
- (p3)² ≈ 0.0298² ≈ 0.00089
- (p4)² ≈ 0.0179² ≈ 0.00032
- (p5)² ≈ 0.5952² ≈ 0.35426
这里小数点我保留了多几位,怕误差太大。
第五步,把所有这些平方后的比例加起来,得到一个总和(Σpi²)。
Σpi² ≈ 0.00354 + 0.08857 + 0.00089 + 0.00032 + 0.35426 ≈ 0.44758
一步,用1减去这个总和。噔噔噔噔!辛普森指数(D)就出来了。
D = 1 - 0.44758 ≈ 0.55242
结果怎么看?
这个算出来的D值,大概是0.55。辛普森指数的值一般在0和1之间。这个数,越接近1,就说明我那园子里的“物种”种类越多,分布也越均匀,多样性就越 换句话说,就是没有哪一种或少数几种占据绝对优势。
要是算出来特别小,比如接近0,那可能就是某一种或几种“物种”数量特别多,把其他的都挤兑得没地方了,多样性就差些。 像我这个例子,蚜虫占了快60%,所以指数没那么高也正常。如果蚂蚁和蚜虫数量少点,瓢虫蜘蛛多点,这个指数估计会更高。
我的小总结
通过这么一通计算,我对自家花园的“虫口多样性”有了个数字化的概念。虽然我这个例子里蚜虫多了点,拉低了指数,但整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。起码我知道了,不能光凭感觉。
搞这个指数,对我来说,倒不是要做啥学术研究,纯粹是满足一下好奇心,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瞎折腾的过程。感觉挺有意思的,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,就能帮我们从一堆乱糟糟的数据里看出点门道来。下次再观察别的东西,比如书架上的书的种类,或者超市货架上饮料的品牌,说不定也能用这法子算算看它们的多样性指数,嘿
今天就分享到这里,希望大伙儿也能从我的实践记录里找到点乐趣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