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咱聊聊“阿什肯纳齐”这档子事儿。这名字,我估摸着不少人听着耳熟,可能是一头雾水,也可能跟我似的,一开始有点儿摸不着头脑,后来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。
初识与误解
说起来,我对阿什肯纳齐这名字,最早的印象还真不是自己主动去了解的。那还是我小时候,我老舅,对,就是我那个特文艺的老舅,家里堆了一堆黑胶唱片,其中就有那么几张封面上印着“Ashkenazy”这洋码子。他老人家自己听得摇头晃脑,我就在旁边如坐针毡。那时候小,根本听不懂那是就觉得是一串串密集又快速的噪音,心想这有啥好听的,还不如外头蝉叫。
关键是,我老舅还特喜欢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放。你想想,本来数学题就够让人头秃的了,旁边还“梆梆梆”敲个不停,那感觉,简直了!所以很长一段时间,我对“阿什肯纳齐”这几个字,是带点儿童年阴影的,总觉得跟“折磨”俩字儿挂钩。
重新探索的过程
后来自己长大了点,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,又想起来这茬。大概是某天偶然在网上刷到一段视频,是个钢琴演奏,底下评论区有人提到了阿什肯纳齐。我当时就“咦”了一声,心想,这不就是我老舅当年听的那个吗?
本着一种“我倒要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啥魔力”的心态,我开始主动去搜罗他的东西来听。还是有点儿不适应,毕竟不是流行歌,没那么多抓耳的旋律。但我耐着性子听,从他弹的肖邦开始,因为肖邦相对来说旋律性强点儿,容易入门。
你别说,这回再听,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- 第一步:硬着头皮听。就是找个安静的时候,泡杯茶,强迫自己完整听完一首曲子,不去想别的。
- 第二步:对照着看谱。虽然咱不是专业的,但大致能看懂五线谱的走向。看着谱子听,能更好地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情绪起伏。这一步帮我发现了很多以前忽略的细节。
- 第三步:了解背景。我会去查查作曲家创作这首曲子时候的背景,以及阿什肯纳齐本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。比如,了解到他认为拉赫玛尼诺夫作品里有种重要的“真诚”,再回头去听他弹的拉氏作品,比如那个贼难的第三钢琴协奏曲,就感觉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。
- 第四步:横向比较。同一个曲子,找不同演奏家的版本来听。这么一对比,阿什肯纳齐的特点就更突出了。感觉他弹琴,不是那种炫技给你看,“你看我多牛逼”,而是特别真诚,就是把音乐本身的情感给表达出来,很稳,很有力量,但不张扬。
实践后的感悟
就这么一点点啃下来,我那段时间,就跟魔怔了似的,把他好多录音都翻出来听。从肖邦听到斯克里亚宾,再到普罗科菲耶夫,甚至是他指挥的一些交响乐。慢慢地,我开始能听出点儿门道了,不再是小时候那种“噪音”的感觉,而是能感受到里面的情绪,时而激昂,时而温柔,时而深沉。
我发现,以前觉得枯燥,主要是因为没静下心,也没找对方法。就像吃一道没吃过的菜,第一口可能不习惯,但多尝几口,了解一下食材和做法,说不定就爱上了。
你说这阿什肯纳齐,一开始我是被动接受,甚至有点抵触。后来自己摸索着去听,才发现里面的门道和好来。很多事情都是这样,不能光听别人说,或者凭第一印象就下定论。得自己去试试,去感受,才能咂摸出点儿真味儿来。现在我偶尔也会放一段阿什肯纳齐的钢琴曲,感觉整个人的心都能静下来,也算是对我老舅当年“荼毒”的一种和解,哈哈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