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伙儿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一个东西——联合分析。一开始我听到这名儿,头都大了,感觉又是啥高深莫测的玩意儿。但实际操作下来,发现还挺有意思,也挺实用的,所以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实践过程,没啥高大上的理论,就是我自个儿一步步摸索的经验。
最初的困惑:到底用户想要
事情是这样的,前段时间我们团队琢磨着要推一款新产品。大家都知道,现在这市场,东西一多,用户就挑剔。我们内部为了这产品应该是啥样的,吵翻天了。A说这个功能必须有,B说那个设计才吸引人,C又说价格得亲民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,但咱说了不算,用户掏钱才算数。我就在想,有没有啥法子能帮我们搞清楚,用户在选东西的时候,心里那杆秤到底是怎么称的?哪些东西是他们真正在乎的,哪些又是可以稍微放放的?
摸索着学习:这联合分析是个
后来我就到处翻资料,问了些行内的朋友,就有人提到了这个“联合分析”。我一听,哟,听着挺专业的。去查了查,据说这玩意儿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,最早好像也不是给咱做市场的人设计的,但后来发现用在研究用户怎么选东西上特别好使。尤其是像我们做产品的,或者开店的,竞争这么激烈,搞明白用户偏好在不同产品特点之间怎么取舍,那简直太重要了。
它的核心思路,我理解,就是说一个产品不是单一的,它是由好几个特点(他们管这叫“属性”)组合起来的。比如,你想买个手机,你可能会考虑牌子、价格、屏幕大小、拍照效果等等。联合分析就是帮你弄明白,在这些特点里,哪个对用户来说更重要,重要多少。用户愿意为了某个好点的功能,多掏多少钱,或者牺牲掉另一个不太在意的功能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权衡”。
我的实践步骤:一步一步来
理论看着有点绕,我就想着,干脆直接上手试试。我就挑了我们当时讨论得最凶的一个新产品概念来做实验。
- 第一步:拆解产品,找出关键属性和水平
我就把我们那个新产品概念给拆了。比如,我们当时考虑了几个关键的点:产品的形状(是方的还是圆的?)、颜色搭配(要不要搞点流行的莫兰迪色系?)、外包装设计(是简约风还是豪华感?),还有最重要的,价格区间(到底是定高点还是低点?)。这些就是“属性”。
然后,每个属性下面,我又列出了几个具体的选项,这叫“水平”。比如,“形状”下面可以是“经典方形”、“时尚圆形”、“不规则异形”;“价格”可以是“99元”、“149元”、“199元”。这一步挺关键的,得选那些用户真的会关注,而且我们也能实际做出来的选项。
- 第二步:设计虚拟产品组合
接下来就有点像排列组合了。我把这些不同属性的不同水平组合起来,形成了一堆虚拟的产品。比如,一个组合可能是“经典方形 + 红色 + 简约包装 + 99元”,另一个可能是“时尚圆形 + 蓝色 + 豪华包装 + 149元”。不是所有组合都拿出来,那样太多了,用户会疯的。这里我就用了一个市面上挺流行的数据分析软件,叫SPSS,它里面有专门的功能模块,可以帮你生成一个比较合理、数量也合适的组合列表,这叫“正交设计”,能保证用最少的组合测出最多的信息。
- 第三步:让用户来做选择题
有了这些虚拟产品组合,我就开始找目标用户了。我把这些组合,通常是成对或者几个一组,展示给用户,让他们选。比如,同时给他们看两三个不同的产品描述(就是上面那些属性水平的组合),问他们:“如果只有这几个选,你最喜欢哪个?第二喜欢哪个?”或者直接让他们给这些组合打分,表示喜欢的程度。
这一步挺费劲的,得找对人,还得保证他们认真填。我当时是做了个在线问卷,发给了一些潜在用户群体。回收数据的时候,还得剔除掉一些明显乱填的。
- 第四步:分析数据,找出偏好
等问卷收得差不多了,就开始分析数据。这一步,我自己手动算肯定不行,还是得靠软件。我把收集来的用户选择数据导入到SPSS里,它就能跑出结果。结果会告诉我,对于用户来说,我们之前定义的那些属性(形状、颜色、包装、价格)各自有多重要,以及每个属性下的不同水平(比如红色、蓝色、99元、149元)用户有多喜欢,这个喜欢的程度,他们叫“效用值”。
看到结果的时候,我还是挺惊讶的。有些我们内部觉得特别牛的设计点,用户好像并不怎么感冒;反而是一些我们没太重视的细节,用户还挺在意的。比如,我们发现,在一定范围内,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,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低一些,他们更愿意为某个特定的颜色或者包装设计多付一点钱。
实践后的感受:值了!
整个过程下来,虽然中间也踩了不少坑,比如一开始属性选多了,问卷设计得太复杂导致用户不想填等等,但拿到分析结果的时候,感觉之前的折腾都值了。最大的收获就是,我们不再是凭空猜测用户喜欢啥了,而是有了一份相对客观的数据来支撑我们的决策。
通过这个联合分析,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,哪些产品特性组合在一起,最能打动用户。这对于我们后续的产品设计、功能取舍、甚至是定价策略,都有了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。至少,下次开会讨论产品方案的时候,我能拍出数据说:“你看,用户更偏好这个组合,因为它的整体效用值最高。”这样一来,内部的争论也少了很多,大家能把劲儿往一处使。
虽然“联合分析”这名字听着唬人,但只要你愿意一步步去尝试,把它当成一个了解用户的工具,还是能帮上大忙的。我这也就是抛砖引玉,分享一点我的粗浅经验,希望能给有类似困惑的朋友一点启发。下次再有啥好玩的实践,我再来跟大家分享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