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唠唠“薛迪”这个事儿。也不是啥大事儿,就是我最近琢磨的一点儿东西,记录一下自己的过程。
事情是这样的,前阵子我在整理一些旧资料,翻着翻着就看到了“薛迪”这个名字。一开始没太在意,就是个名字嘛但怪就怪在,隔了没几天,好像在一个社区活动的名单里又瞅见这个名字了,然后好像又在某个讲座的介绍里也提到了。这就让我有点儿懵了,感觉这名字出现的频率有点高。
我这人有时候就爱钻牛角尖。 我就开始琢磨,这“薛迪”到底是同一个人,还是有好几个叫这名的?要不就是我记混了?
我的琢磨过程
我就开始了我这个小小的“实践”过程:
- 第一步:回忆。 我先使劲儿回忆,到底是在哪些具体的场合看到或者听到这个名字的。把能想起来的场景都列了列,比如那个旧资料是啥内容,社区活动是干嘛的,讲座是哪个领域的。
- 第二步:对号入座。 我试着把这些场景和名字对一对。发现好像不太对得上。旧资料里那个像是个搞研究的,社区活动名单看着像个热心居民,讲座那个好像又跟健康、管理什么的有关。感觉不是一个人。
- 第三步:小范围打听。 我也没大张旗鼓地问,就是在跟老邻居或者一些稍微熟点的人聊天的时候,旁敲侧击地提了提。问问他们知不知道社区里或者附近有没有叫“薛迪”的比较活跃的人。结果,有说好像听过,但具体干啥的也说不上来,也有说完全没印象的。
- 第四步:网上简单搜搜看。 我不是说要去人肉谁,就是好奇,顺手在常用的搜索引擎里敲了“薛迪”俩字。嚯,这下信息更多了,有说是教授的,有说是学生的,还有些好像是公司合作人名单里出现的。这下我更糊涂了,但好像也明白了点
搞了这么一圈,我发现,重点不在于搞清楚“薛迪”到底是谁。 这个过程本身让我有了点别的想法。
实践后的想法
我发现,我们平时接收到的信息,很多时候都是碎片化的。就像这个“薛迪”,我接触到的都是一个个片段,单独看好像都挺清晰,但放一起就容易混淆,甚至可能完全指的不是同一个人或事。
这让我想起以前工作上的事儿。有时候传达一个任务,或者了解一个项目,也是这样。东听一句,西看一段,自己脑子里就拼凑出一个大概的印象。但这个印象可能跟实际情况差挺远。只有真正沉下心去,把所有的信息捋一捋,去问,去核实,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。
这回琢磨“薛迪”这个名字的过程,虽然没得到啥确切的答案,但对我自己算是个提醒。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遇到信息碎片化的情况,得多留个心眼,不能想得主动去把信息串联起来,多方核实一下,这样才不容易跑偏。
今天就先记录到这儿。算是一次由名字引发的思考小实践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