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捣鼓的“周三径一”,这可不是啥高深的数学理论,而是我最近在搞木工的时候,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些小经验。
事情是这样的,前几天我寻思着给家里做一个小圆桌,简单那种,能放点水果茶点就行。材料都准备好了,就开始动手。结果第一个问题就来了,圆桌面多大合适?总不能凭感觉,那肯定做出来歪瓜裂枣的。
我就想着,得先定个直径,然后算出周长,再根据周长来下料。这时候,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词儿——“周三径一”。小学时候学的,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三倍。虽然知道不太准,但想着先凑合用用,毕竟手头也没啥专业的测量工具。
说干就干,我先拿卷尺量了个大概的直径,觉得50厘米差不多。然后按照“周三径一”的算法,周长就是150厘米。我就按这个长度锯了木板,准备拼接桌面。
结果,可想而知,悲剧了。拼接好的桌面,愣是小了一圈。用卷尺一量,才140厘米多一点,差了快10厘米!这下可傻眼了,桌面太小,比例完全不对,做出来肯定不好看。
没办法,只能拆了重做。这回我学乖了,没敢再用“周三径一”这么粗略的算法。跑到网上查了一下,圆周率π大概是3.14159。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,够用了。
重新计算了一下,50厘米直径的圆,周长应该是50 3.14159 = 157.0795厘米。为了保险起见,我把周长定在了158厘米,多留一点余量,方便后期打磨。
这回下料就准确多了,拼接好的桌面也大小合适。虽然还是需要打磨,但起码形状是对的,心里也踏实多了。
通过这回的“周三径一”实践,我总结了几个小经验:
- 老祖宗的经验虽然但也要与时俱进。“周三径一”在古代可能够用了,但在现代,还是得用更精确的圆周率。
-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光看书本上的知识没用,得自己动手试一试,才能知道哪里有问题。
- 木工活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一点点误差,最终都会放大,影响最终效果。
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的这个小圆桌的半成品照片,虽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,但总算是没白忙活。
下次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给圆桌打磨上漆的经验,敬请期待!
题外话
这回“周三径一”的经历,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其他的数学知识。比如,古代的工匠们是怎么计算圆周率的?他们有没有更精确的方法?下次有机会,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,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成果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