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跟大家嘮嘮“外围赛”这事儿。这词儿一听,大伙儿可能立马想到啥足球比赛、篮球比赛的,就是进正赛之前的那些个淘汰赛、资格赛啥的。说白了,就是大浪淘沙,筛掉一批,留下一批精英去争的那个
要说我自个儿的实践经历,跟体育赛事没啥直接关系,但那感觉,那过程,真的就跟踢外围赛一模一样。那是好几年前了,我那会儿还在琢磨捣鼓一个新项目,不是说自己当老板那种,就是在公司内部提个新想法,想把它搞起来。
我的“外围赛”经历
第一步:海选报名
刚开始,公司说鼓励创新,让大家伙儿都提点子。好家伙,那段时间,各种想法、计划书,雪片似的飞向领导的邮箱。我,也憋了好几天,把我那个琢磨了挺久的想法写成了方案,交了上去。这感觉,就像是报名参加外围赛的海选,先把名字报上去再说,能不能入围,心里也没底。
第二步:小组初审
过了没多久,通知下来了,说我的方案过了初步筛选,让准备个详细点的演示。这就好比进了小组赛,得跟同组的几个“对手”比划比划了。那段时间,我天天加班加点地做PPT,查资料,琢磨怎么把这事儿讲明白,讲透彻,还得让那些评审觉得“这玩意儿靠谱!”。那阵仗,真是跟准备一场关键比赛似的,生怕哪个环节没准备就被刷下来了。
- 准备材料: 把想法掰开了揉碎了写,每个细节都得考虑到。
- 模拟演练: 自个儿对着墙讲了好几遍,就怕到时候卡壳。
- 打听“对手”: 偷偷了解下其他几个入围的方案是啥样的,心里好有个数。
第三步:关键淘汰赛
演示那天,会议室里坐了一排领导和专家。一个个方案轮流上台讲。我记得我上去的时候,腿都有点抖。讲完了,就是提问环节,各种问题劈头盖脸地砸过来,有质疑的,有挑战的,也有提建议的。我得硬着头皮一一回应,解释我的思路,拿出我的数据。那感觉,真就像是点球大战,一球定生死的紧张感。眼瞅着前面几个哥们儿被问得哑口无言,或者方案被批得体无完肤,心里那个忐忑。
第四步:等待“出线”结果
演示完了,就是漫长的等待。说是要综合评估,再决定哪些项目能最终立项,获得资源支持。这就跟小组赛打完了,等积分排名,看能不能出线一样。那几天,真是坐立不安,没事儿就刷刷邮箱,看看有没有新通知。心里头七上八下的,既有点小期待,又怕希望落空。
的结果与感悟
后来结果出来了,我的那个项目磕磕绊绊算是“出线”了,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孵化。虽然因为各种原因,项目没能做大做强,但这整个过程,给我的印象太深了。
这整个过程,对我来说,就是一场实实在在的“外围赛”。 你得先有资格报名(提交方案),然后通过一轮轮的筛选(初审、演示、答辩),淘汰掉很多人,才能拿到进入“正赛”(项目立项)的门票。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,每一步都可能被淘汰。
别看“外围赛”这词儿好像只在体育里用,咱们生活里、工作里,好多事儿都是这个模式。想往上走,想做成点事儿,往往都得先经历这么一遭“外围赛”的洗礼。这过程可能挺折腾,挺熬人,但确实也锻炼人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