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琢磨了一下伊恩·弗莱明这个人。提起他,大家肯定想到007,詹姆斯·邦德嘛我以前也是,就光看电影了,觉得邦德那叫一个帅,上天入地无所不能。
后来怎么就想起来琢磨他本人了?也没啥特别的,就是前段时间偶然翻到一本讲他的旧书,看着看着就有点上头了。于是我就开始动手,不光看书,还上网到处扒拉关于他的资料和故事,想看看这个创造出邦德的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我的实践过程
过程挺简单的,就是一通瞎折腾:
- 第一步是找书看: 我先把他的邦德小说找了几本出来,耐着性子重新读了读。感觉跟电影差别还真不小,书里的邦德感觉更硬朗,也更像个真实的特工,没电影那么神乎其神。
- 第二步是挖背景: 读完小说,我就开始重点挖他本人的经历了。这部分主要是靠上网搜,找一些介绍他的文章、访谈记录,甚至还翻了翻有没有纪录片啥的。
- 第三步是串联信息: 把找到的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,试着拼凑起来。我就琢磨,他这些经历,哪些可能影响了他写邦德?他性格里的哪些东西,被放到了邦德身上?
一些发现和想法
这一通折腾下来,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地方。这个弗莱明老哥,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简直能拍好几部电影了。他二战的时候就在海军情报部门干过,是正儿八经搞情报工作的,参与过不少秘密行动。这就解释了为啥邦德小说里那些间谍的门道、武器装备、行动细节写得那么真,合着很多是他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至少是近距离接触过的东西。
还有个事儿我觉得挺逗。他写第一本邦德小说《皇家赌场》的时候,动机居然有点“不纯”。据说是因为当时他女朋友怀孕了(后来成了他老婆),他俩要结婚了,但这哥们对婚姻有点恐惧,心里挺烦躁,压力特别大。为了分散注意力,他就躲到牙买加一个叫“黄金眼”的小屋里开始码字,写起了他一直想写的间谍小说。你看,很多时候牛逼的作品,开头可能就是为了逃避点
说到邦德这个名字的由来,也特别随便。弗莱明本人喜欢看鸟,他书架上有本书叫《西印度群岛鸟类》,作者名字就叫詹姆斯·邦德。他觉得这名字听着特别普通,一点也不像英雄,“够平淡,够英国味”,符合他对这个角色的初步设想,于是就直接拿来用了。谁能想到,这么一个从鸟类学家那“借”来的名字,后来火遍了全球。
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平时瞎鼓捣一些东西的时候。有时候真不是计划得多周密,就是手头正好有啥材料就用啥,或者遇到点烦心事,就想找个东西钻进去,闷头瞎搞一通,转移注意力。搞着搞着,没准还真能弄出点让自己觉得“哎哟不错”的小玩意儿。虽然我这跟人家弗莱明写出007完全不是一个量级,但那种创作冲动或者说找寄托的感觉,好像有点共通之处。
所以说,了解一个作者,特别是这种很有故事的作者,再回头去看他的作品,那感觉真的会很不一样。弗莱明这个人,他的经历、他的见识、甚至他的小性子,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邦德这个角色里头。他不是完全凭空瞎编,而是把自己活过的证据,加上想象力,搅拌搅拌,这才端出了詹姆斯·邦德这盘“大菜”。挺有意思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