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阵子,总看到有人提起“巴赞”这个名字,尤其是在聊一些老电影或者某个导演风格的时候。一开始我也没太当回事,名字听着挺法国的,估计又是哪个搞艺术理论的。后来提的次数多了,我就有点好奇了,寻思着这人到底是干嘛的,怎么好像挺重要的样子。
摸索阶段
我就抽空上网大概搜了搜。嚯,跳出来一堆信息,说法都挺厉害,什么“电影新浪潮之父”、“精神领袖”、“电影的亚里士多德”之类的帽子扣了一堆。还说他搞了个叫《电影手册》的杂志,影响了一大帮后来的导演,像特吕弗、戈达尔这些名字,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也模模糊糊听过。
看着这些介绍,感觉挺玄乎。他又没亲自拍多少电影,怎么就成了“父”了?主要说他是搞电影批评和理论研究的。他有个核心观点,大概意思就是电影应该尽量“真实”,展现现实本来的样子,反对那种咔咔咔快速剪辑、人为干预太多的搞法。好像他特别推崇“长镜头”,就是让摄影机一直开着,拍一大段,让观众自己去看画面里的东西。
上手试试
光看别人总结感觉还是隔着一层。我就想,得找点他自己写的东西看看才行。网上找了找,发现他有个文集叫《电影是什么?》。名字倒是挺直接。也没想着全啃下来,就找了几篇他比较有名的文章,比如那篇讲“摄影影像本体论”的,还有一些评论具体电影的文章,断断续续翻了翻。
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。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法国人写的,翻译过来的东西,加上他讨论的那些电影我也未必都看过,理解起来就得慢点琢磨。
琢磨出来的几点
- 追求“真实感”:他好像真的特别看重电影能不能拍出“现实”的感觉。不是说非得拍纪录片,而是说故事片也应该有一种让人相信“这事儿就这么发生了”的味道。他觉得摄影机有种天生的能力,能把现实“保存”下来。
- 长镜头这事儿:他推崇长镜头和景深镜头(就是画面里从近到远都比较清楚那种),大概是觉得这样更接近人眼看世界的方式,不替观众做太多决定,让观众自己在画面里看,自己去感受。这跟苏联蒙太奇那种靠快速剪辑冲击你的搞法,思路确实不太一样。
- 对后来的影响:读了他的东西,再回头想想法国新浪潮那些电影,好像是能对上一些。那些电影有时候看起来确实有点“粗糙”,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剪辑,喜欢用实景,讲故事的方式也比较自由散漫,感觉跟他提倡的“真实”有点关系。他办的那个《电影手册》,确实成了个大本营,从里面走出来好些个后来自己拍电影的大导演。
实践后的感觉
了解了巴赞这点东西之后,再看电影的时候,我确实会下意识地留意一些以前不太注意的地方。比如一个镜头持续了多久,导演是喜欢快速切换画面还是让你慢慢看。看到一个很长的镜头,会琢磨一下导演为啥这么拍,是不是想让你感受点什么特别的氛围,或者让你自己去发现画面里的细节。也会开始思考,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“真不真实”,当然这个“真实”不是说故事必须是真事,而是一种质感,一种贴近生活的或者说服我相信这个世界的感觉。
虽然我也就是看了点皮毛,离完全搞懂还差得远,但起码知道有这么个思路,有这么个人曾经这么想过电影。以后再看电影,或者听别人聊起相关话题,心里大概能有点谱了。挺有意思的,一个没怎么亲自拍片的人,靠着写文章、聊想法,就能对电影发展产生这么大影响,确实不简单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