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搞了个所谓的“草蜢社区”实践,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把小区里的人气搞活一点。现在邻里之间确实没以前那么热络了,想着做点就起了这么个名字,听着热闹,有点活力。
最初的想法
最开始就是觉得楼下那片公共区域有点乱糟糟的,而且大家平时碰面也就点个头,没啥交流。我就琢磨着,能不能借着整理那块地方的机会,让大家出来活动活动,互相认识一下,顺便把环境也弄好点。主要目的,就是让小区多点人情味儿,别搞得跟住旅馆似的。
准备过程
这事儿光想没用,得动手。
- 第一步,我先找了几个平时看着比较热心的邻居,试探性地聊了聊我的想法。有俩表示支持,觉得挺这就给了我点底气。
- 第二步,简单弄了个方案。没搞多复杂,就是定个周末时间,大家自愿参与,一起把那块公共区域的杂草清清,垃圾捡捡。我还提议,干完活,愿意的可以自带点吃的喝的,原地搞个小型分享会,随便聊聊天。
- 第三步,打印了几份简单的通知。没用啥正式文件,就是大白话,写清楚时间地点干啥事,然后贴在了单元楼门口显眼的地方。特别强调了是自愿,不强求。
- 第四步,准备工具。也没啥特别的,就是我自己找了些旧手套、垃圾袋,还有把大扫帚。想着要是有人来,至少能马上动手。
实践当天
到了约定的周六早上,我提前半小时就下去了。刚开始,心里挺没底的,就我一个人在那儿。过了会儿,之前答应的那两个邻居来了,还带了孩子。又过了一阵子,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人,有老有少,比我预想的要好点。
大家也没多说直接就动手干活了。拔草的拔草,捡垃圾的捡垃圾,小孩子也跟着跑来跑去帮忙,虽然有时候是帮倒忙,但气氛确实不错。中间有人回家拿了更多的工具来,效率一下子就高了。
大概忙了两个小时,那块地方看着清爽多了。然后大家就聚在一起,有人真带了水果,有人带了点心,虽然东西不多,但分享着吃,边吃边聊,感觉挺放松的。聊的话题也五花八门,孩子上学、工作、小区的事儿,比平时在电梯里遇到可聊得深入多了。
结果与感受
结果?场地肯定是干净了,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。更重要的是,感觉大家的关系好像近了一点点。至少这回活动后,路上再碰到,打招呼都自然多了,还能聊上几句。虽然叫“草蜢社区”有点夸张,没搞得像开派对那么嗨,但那种大家一起动手、轻松交流的氛围,我觉得挺难得的。
这让我想起以前刚搬来时,也想搞点啥活动,结果计划弄得特别复杂,又是流程又是分工的,参与的人寥寥无几,自己也累得够呛。这回学乖了,简简单单的,反而效果好。有时候,不需要搞得多宏大,从小处着手,做点实实在在的事,可能更能触动人。
这回“草蜢社区”的实践,虽然规模不大,但过程挺顺利,也达到了我最初想要的那种效果。以后有机会,可能还会再搞搞类似的小活动,挺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