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宫崎骏老爷子,每次看新闻说他又“退休”,过段时间又捣鼓出新东西,心里就觉得挺有意思的。这都成个老梗,大家一边笑一边盼着他再出山。不过笑归笑,这事儿也让人琢磨,吉卜力以后咋办?
前几年,我自己也手痒,想试试能不能做出点那种“吉卜力味儿”的小玩意。不是说要做动画那么夸张,就是想画几张画,或者写个小故事,捕捉点那种感觉。那时候天真,以为就是学学画风,那种圆滚滚的云彩,有点憨的人物,还有那些绿油油的草地。
我的实践过程
第一步:我找好多吉卜力的画来看,特别是《龙猫》和《天空之城》里的背景。把那些云,树,房子,仔仔细细地扒拉着看。想着,不就是颜色用得舒服,线条圆润点嘛
第二步:拿出我的数位板(就是个便宜货),开始画。学着那种风格,调颜色,一笔一笔地描。画个把小时,弄出来一看,嗨,不是那个味儿。形似神不似,干巴巴的,没有那种空气感,没有那种好像随时会有小精灵跳出来的感觉。
第三步:不服气,又去翻他的故事。想着画不行,那我写个故事总行。模仿那种平淡里带着点奇幻的调调,写小孩子视角,写夏天,写乡下。写几段,读起来还是不对劲。那种温暖,那种淡淡的忧伤,那种对自然的敬畏感,我怎么也写不出来。感觉就像是你知道这道菜好吃,也知道用什么材料,但你就是炒不出那个味道。
琢磨明白
搞几天,我就泄气。那时候才有点明白,这“吉卜力味儿”,或者说“宫崎骏味儿”,真不是学个皮毛就能成的。那是人家的世界观,人家几十年功力熬出来的东西,是骨子里的。
这时候再去看那些讨论谁是“接班人”的新闻,就感觉有点虚。你看,总有人提他儿子宫崎吾朗。压力得多大?大家都盯着他,希望他变成第二个宫崎骏。但他自己肯定也想做自己的东西?硬把他往那个模子里套,对他也不公平。
还有人提庵野秀明,新海诚什么的。都是大佬,作品也很牛。但你让他们去接手吉卜力,做宫崎骏风格的东西?那不别扭吗?人家有自己的风格,自己的宇宙。硬要说接班,感觉就像让一个写诗的非要去画国画,不是不行,但肯定不是那个味儿。
听说吉卜力内部的人也说过,一个工作室的黄金期可能就那么几部作品。激情这东西,很难一直保持在高点。特别是像吉卜力这样,灵魂人物的光环太强,感觉整个工作室都是跟着他的节奏在走。
这让我想起我老家以前有个做风筝的老师傅,手艺绝。他做的风筝,不仅飞得高飞得稳,造型还特别有灵气。好多人想学,他也带徒弟,但就是没人能做出他那种感觉。后来老师傅年纪大,不做,那手艺也就慢慢淡。
宫崎骏就是宫崎骏,吉卜力有过那么辉煌的时代,我们能看到那些作品,已经很幸运。非要找个一模一样的“接班人”,可能本来就是个不现实的想法。也许吉卜力以后会变成别的样子,也许就慢慢沉寂,谁知道。珍惜当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