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“斯滕豪斯”那点事儿的经历。也不是啥高大上的理论研究,就是我自个儿在教学里头瞎折腾的一段过程,记录一下,分享给大家伙儿。
咋开始琢磨这事的
最早听到“斯滕豪斯”这名字,好像是在一次挺偶然的交流会上,有人提一嘴,说什么“教师即研究者”,还有啥“过程模式”课程。当时听着就觉得,这老哥说的有点意思。我那会儿正教着一门课,感觉有点死气沉沉的,老是按着教材一步步走,自己都觉得没劲,更别说学生。
我就想,咱们当老师的,不能光是传话筒?得有点自个儿的想法,得琢磨琢磨怎么教才更对学生的胃口,更能让他们真学到东西,不光是应付考试。斯滕豪斯那套“教师要自己研究自己的教学”,正好戳中我的痒处。心里就琢磨着,我是不是也能试试?
开始动手捣鼓
说干就干。我选自己带的一个班,打算拿他们“开刀”,试试新路子。也没搞得多复杂,主要就是想改变一下原来那种“我讲你听”的模式。
- 第一步是计划。 我先把那段时间要讲的内容梳理一遍,想着哪些地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,哪些地方可以搞点小组讨论,哪些地方需要我重点点拨。没写啥详细的教案,就是大概拉个框架,心里有个谱。
- 然后就是行动。 这步最关键,也最刺激。课堂上,我就真按自己想的来。比如,讲到一个知识点,以前是我直接给出定义、例子,现在我改成先抛出几个问题,让学生分组讨论,自己去查资料,或者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看法。
中间遇到的那些事儿
过程嘛那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是课堂纪律。 一开始搞讨论,那场面,说实话有点乱。有的组讨论得热火朝天,有的组就趁机聊天说笑,还有的学生压根不知道该干就呆坐着。我得满场跑,这边提醒一下,那边引导一下,嗓子都快喊哑。
是学生反应。 有些平时就比较活跃、爱思考的学生,挺喜欢这种方式的,觉得有意思,能自己说算。但也有不少学生,特别是习惯听讲记笔记的,反而觉得不适应,觉得老师没讲清楚,心里没底,还不如以前那样省事儿。
再就是观察和反思。 这点斯滕豪斯也提到,得观察,得反思。每节课下来,我都累得够呛,但晚上还得抽空琢磨琢磨:今天这课,哪儿成?哪儿砸?为啥有的学生参与度高,有的就不行?下次怎么改进?是问题设置得不还是分组方式有问题?我把这些都简单记在一个本子上,算是我的“研究记录”。
比如,我发现一开始问题抛得太大太空,学生抓不住重点,后来我就把问题改得更具体、更贴近他们能理解的范围。分组也试过按成绩分、随机分、自由组合,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,得看具体任务调整。
咋样
这么折腾一段时间,你说效果有多惊天动地?老实讲,没有。 那个班的整体成绩没看到啥突飞猛进,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些,但挑战也一直都在。
但是,对我自己来说,收获挺大的。
- 我对自己教的东西理解更深,因为我得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问题,预想学生的反应。
- 我更解我的学生,知道谁有啥想法,谁在哪方面有困难。
- 最重要的是,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单纯的教书匠,更像是个手艺人,在自己的“作坊”里不断尝试、打磨自己的“作品”。虽然累,但心里踏实。
斯滕豪斯说的那个“教师解放”,我琢磨着,可能不光是指从条条框框里解放出来,更是指思想上的解放。就是敢于去试,敢于面对问题,敢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里头搞点“研究”,哪怕只是最土最笨的方法。这过程本身,比那个结果可能更有价值。
这就是我那段瞎折腾“斯滕豪斯”想法的经历,挺粗糙的,但都是实打实的感受。分享出来,希望能给同行们一点点启发,或者就是看个乐子也行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