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这《于勒》,还是我上中学那会儿课本里学的。那时候年纪小,脑子里没想那么多深刻的玩意儿,就记得课文里写于勒在船上撬牡蛎,看得我直流口水,心想着这东西得是多好吃。老师讲啥道理,什么批判现实主义,什么金钱至上,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印象不深。
后来长大上班,自己也成家立业,经历的事儿多,才慢慢咂摸出点别的味儿来。
我记得刚工作那几年,特别穷,回老家过年,亲戚们面上客气,但那眼神里多少有点儿... 说不上来,反正就是不太看得起你那意思。吃饭的时候,话题也总是绕着谁家孩子出息,谁家买新房新车,我,就只能闷头吃饭,少说话。
那时候我就想起于勒。他家里人不就盼着他发财回来嘛发财就是“好叔叔”,要是穷困潦倒,那就恨不得躲远点。我那时候虽然没于勒那么惨,但那种滋味,多少有点感同身受。
再后来日子慢慢好起来。
自己开个小公司,虽然没发大财,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车子房子也慢慢都有。这时候再回老家,那待遇就不一样。
- 以前没人搭理的小子,现在成“有出息的”。
- 饭桌上,叔叔伯伯们开始主动跟我碰杯,聊我公司的事儿,问我外面的行情。
- 七大姑八大姨也开始打听,有没有啥好门路给她们孩子介绍介绍。
这变化,你说奇怪不奇怪?我还是那个我,没多长俩脑袋,也没变三头六臂,就是兜里钱多点儿。可是在别人眼里,好像就完全变个人。
有一次,一个远房亲戚,以前几乎不来往的,突然热情得不行,非要请我吃饭。饭桌上拐弯抹角,是想让我帮他儿子找个工作。他儿子啥样我多少知道点,眼高手低,不是那块料。我当时就挺为难,场面弄得有点僵。
这事儿过后,我就又想起于勒。
他哥嫂一家子,盼着他,是盼着他的钱。等到真在船上碰见那个穷困潦倒、撬牡蛎的老头,立马就躲开,生怕沾上一点关系。那前后态度的转变,简直。
想想,这种事儿,也不是光小说里有。咱身边,这种看人下菜碟的事儿还少吗?你有钱有势,围着你转的人就多;你落魄,可能昨天还称兄道弟的人,今天就装不认识你。
这《于勒》为啥能成经典?就是因为它写得太真实。把人心里那点小九九,那点对钱的依赖和势利眼,全给扒拉出来。年轻时候不懂,觉得就是个故事。现在自己经历过一些事儿,回头再看,真是五味杂陈。感觉不只是在读别人的故事,好像也在看自己,看身边的人。
有时候也挺感慨的,人活着,到底是活给自己看,还是活给别人看?像于勒那样,年轻时荒唐,后来想靠自己双手挣钱,结果还是穷困潦倒,不也挺可悲的么?但这社会就是这么现实,没办法。
只能说,把自己日子过好是根本,其他的,别太当真。你强,自然有人靠拢;你弱,也别指望谁都真心拉你一把。看透这点,心里可能就没那么多疙瘩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