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“哈萨”这两个字,我就想起好几年前那趟折腾。
当时也不知道咋想的,就觉得得到当地去瞅瞅,尝尝那些电视里、网上说得神乎其神的东西。不是那种旅游景点专门给外地人准备的,就想找点当地人自己吃的东西。
出发前的准备(也没咋准备)
第一步,就是瞎打听。问几个去过的朋友,他们说的要么就是些大路货,要么就是语焉不详。得,还得靠自己。我就琢磨着,到地方再说,见啥吃啥呗。
第二步,也没做啥攻略。就觉得,随性点走到哪算哪。现在想想,当时胆子也是真够大的。
到地方的折腾
下车,嚯,那感觉立马不一样。跟咱们这边确实挺大差别。找个小旅店住下,就开始满大街溜达。目标?找吃的。
看到有卖那种像风干肠似的东西,黑乎乎的,一问,说是马肉做的,叫什么“卡зы”(kazy)。当时就挺好奇,以前光听说,没见过真的。老板很实在,给我切一小块尝尝。那味道,怎么说,有点冲,烟熏味很重,肉质挺韧,嚼起来费劲,但越嚼越香。买点,想着带回去给家里人也试试。
中午找个看起来挺 местный (本地)的小馆子。菜单看不太懂,就指着旁边桌吃的。上来一大盘子,底下是面片子,上面是肉块,浇着汤。后来才知道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纳仁”或者“别什巴尔马克”(besbarmak)。
- 第一感觉:实在!肉给的真多,主要是羊肉。
- 吃的过程:老板示意我们直接下手抓着吃。得,入乡随俗。面片子吸满肉汤,油乎乎的,但是香。羊肉炖得烂乎,没啥膻味。
- 旁边配的:还有洋葱啥的,混着吃解腻。
还试他们的奶茶。跟咱们喝的甜奶茶不一样,是咸的!里面还给我加一小块黄澄澄的东西,后来才知道那是酥油。刚开始喝不太习惯,咸咸的,还有点油。但是多喝几口,尤其是在外面跑一天又冷又累的时候,喝下去感觉特别暖和,挺舒服的。
对,还买过那种硬邦邦的“库尔提”(酸奶疙瘩)。看着不起眼,放嘴里能含半天。又酸又咸,刚开始真有点接受不。但是当地人好像很喜欢,说能放很久,还能补充营养。我就当零食,没事嘬一块,慢慢也习惯那味道。
的回忆
那趟“哈萨”之行,没去啥著名景点,大部分时间都在瞎转悠,找吃的,跟当地人比划着聊天。吃的可能不是最高档的,住的也不是最好的,但感觉特别真实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味道,像熏马肠的韧劲儿、手抓肉的油香、咸奶茶的醇厚、酸奶疙瘩的硬朗,都挺特别的。这就是自己瞎折腾出来的实践经验,虽然过程挺糙,但印象深刻。有时候这种没啥计划的瞎跑,反而能碰到意想不到的东西,挺有意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