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咱聊聊那个叫格拉德的,或者说他那些想法,特别是那个传得神乎其神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。
最早接触这玩意儿,大概是好几年前,那时候到处都在说,好像是个成功的万能钥匙。手头上的活儿不少,也总想着怎么能把事情做得更精、更听到这个说法,一万小时锤炼成专家,心里头也琢磨过。
是?听起来挺公平的,不管你是谁,只要下够功夫,花够一万个小时,就能在一个领域里头拔尖。当时我就想,行,那我是不是也该算算,我在我这摊子事儿上花多少钟头?是不是还差得远?
我就试着去做。比如捣鼓我那些个爱或者工作上的某些技能。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时间,想着凑够那“神圣”的一万小时。刚开始还挺带劲,觉得每天都在向着“大师”迈进。定个小目标,每天练个几小时,周末加加班。
- 每天下班雷打不动练俩小时。
- 周末没事就泡在里头,一搞大半天。
- 遇到难题死磕,觉得这就是“锤炼”。
坚持一段时间,几个月?小半年?确实感觉熟练度是上去点。但是,离“大师”或者说“专家”,那感觉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而且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。
琢磨过味儿来
光傻练,真的有用吗?
我看看身边的人,再想想自己。有的人,好像没怎么“死磕”,但就是进步神速,机会也好得不得。有的人,真的就像老黄牛,天天在那儿磨,花的时间绝对不止一万小时,但也就那样,不上不下的。
这时候我又回去翻翻格拉德那书,好像叫《异类》啥的。我发现,人家书里压根不光是说一万小时的事儿。他还提到好多别的东西,比如你出生的年代、家庭背景、成长的环境,还有就是,纯粹的运气和机遇。
他举例子说那些冰球运动员,好多都是年初生的,因为小时候选拔时年龄占优势,得到更好的训练资源,一步步领先。还有比尔·盖茨,他有机会在那个年代接触到计算机,而且是长时间地接触。这都不是光靠“努力”两个字能解释的。
所以你看,那一万小时,可能只是成功拼图里的一块,甚至不一定是最大的一块。它更像是个“入场券”,是你需要投入的基本功。但能不能成事,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。
可好多人就拿着这“一万小时”当圣经,到处讲,搞得好像只要埋头傻干一万小时,谁都能成比尔·盖茨似的。这不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吗?有点像心灵鸡汤,喝着暖和,但不顶饿。
我想起我刚工作那会儿待过的一个小破公司。老板特信奉“狼性文化”,天天给我们灌输要拼命、要奉献,动不动就拿“谁谁谁加班到凌晨”当榜样。有个哥们儿,技术真的挺牛,人也老实,天天吭哧吭哧干到后半夜,周末也不休息,琢磨技术细节。按理说,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早够一万小时?
结果?干好几年,还是个普通工程师,工资也没涨多少。反倒是另一个哥们儿,技术不算顶尖,但脑子活络,会来事儿,关键是运气跟着做几个后来火起来的项目,加上跟老板关系不错,几年下来,噌噌噌就升上去,又是期权又是高薪的。
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?那位老实哥们儿后来也挺心灰意冷的,跳槽走。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。努力是必须的,不下功夫肯定不行,但这不代表光下功夫就行。
现在再有人跟我提格拉德那一万小时定律,我一般就笑笑。我会说,道理是那个道理,但光听这个还不够。你得看看自己手里有啥牌,周围有啥机会,脑子够不够灵光,甚至,还得看看老天爷是不是赏脸。
说白,就是别太迷信某一个简单的公式。脚踏实地干活,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脑子也别停下,这样可能靠谱点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