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唠唠这个“福格尔行为模型”,不是啥高深理论,就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套实践心得。说起来,我以前也是个“想得多,做得少”的主儿,老给自己定一堆目标,什么早起,健身,看书,结果?多半是三分钟热度,坚持不了几天就歇菜了。
我是怎么接触到这玩意的
那段时间,我挺郁闷的,觉得自己特没用,意志力薄弱。后来有一次,偶然在网上瞎逛,看到有人提了一嘴这个“福格尔行为模型”。当时也没太当回事,就觉得又是啥成功学鸡汤呗。但它那句话“行为 = 动机 x 能力 x 提示”老在我脑子里晃悠。
我就寻思,我这动机肯定是有的,谁不想变问题出在哪儿?
开始琢磨“能力”和“提示”
后来我仔细想了想,可能是我把“能力”这块儿想得太简单,或者说,目标定得太猛了。比如健身,一上来就想跑个五公里,练个一小时,那能不累趴下吗?几次之后,身体的抗拒就上来了。
然后是“提示”。我发现我做事儿,很多时候就是“想起来就做,想不起来就拉倒”。没有一个固定的,能触发我行动的“开关”。
我决定从这两个点下手,改造我的行为。
我的实践过程:拿“喝水”这件小事开刀
我先挑了个最简单的事儿来试验——多喝水。以前老忘,等到渴得不行了才想起来灌几口。
- 降低“能力”门槛:我不再要求自己一次喝一大杯,或者一天必须喝够八杯。我的新规矩是:每次我端起杯子,哪怕只喝一小口,也算完成。这简直太容易了,毫无压力。
- 设置“提示”:
- 我把水杯放在我最常待的地方,比如电脑桌的右手边,一抬眼就能看见。
- 我给自己设了几个固定的“提示点”:比如,每次上完厕所后,必须去接点水喝一口;每次开会前,喝一口;每次拿起手机想刷短视频前,先喝一口水。
- 关于“动机”:喝水这个动机一直都在,对身体好嘛这个不用多强调。关键是前面两步让行动变得超级简单。
结果咋样?
你别说,效果出奇地
刚开始,我就严格执行“喝一口”的原则。因为太简单了,所以几乎没有哪次提示出现时我没做到的。慢慢地,端起杯子喝水这个动作就变得越来越自然了。有时候,一口就变成了几口,甚至一杯。
过了一段时间,我发现自己每天的饮水量真的上去了,而且不是刻意强迫自己,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儿。
拓展到其他习惯
尝到甜头之后,我又把这套方法用在了其他我想养成的小习惯上。
- 比如看书:以前总想一口气看一章,结果翻几页就犯困。现在改成:每天睡觉前,拿起书,哪怕只看一行字,也算完成。提示就是“躺上床准备睡觉前”。结果?经常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,一看就是好几页。
- 比如简单的运动:以前想去健身房,太麻烦。现在改成:每天晚饭后,在客厅里做10个开合跳。提示是“放下碗筷后”。做10个太轻松了,有时候状态就多做几个。
我发现,关键就是把“能力”门槛降到最低,低到你都不好意思不去做,然后找一个清晰的“提示”来触发这个微小的行为。动机这东西,有时候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被强化。
我算是明白了,很多时候咱们做不成事儿,真不是因为咱们懒,也不是意志力不行,就是方法没找对。这个福格尔老兄说的“动机、能力、提示”三要素,确实挺有道理。把事情变简单,再给个小提醒,很多原来看起来难搞的习惯,也就慢慢养成了。这就是我的一点实践记录,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,咱们一起进步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