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这个“simba”,我这可真是一肚子的话想说。这玩意儿,算是我职业生涯里一段挺“深刻”的记忆了。
那还是好几年前,我在一家公司干活。本来,大家用着还算顺手的聊天软件和会议系统,虽然偶尔有点小毛病,但大体上过得去。突然有一天,领导发话了,说公司要上一个全新的统一通讯平台,名字特响亮,叫“Simba”,狮子王嘛听着就霸气。
初识“Simba”的“惊喜”
然后,就是全员推广和培训。所谓的培训,也就扔过来一个做得不怎么样的PPT,外加一句“大家自行摸索一下”。行,摸索就摸索。我记得第一步安装就够折腾人的。那安装包,老大一个,下载慢不说,装到一半还老报错。好不容易连蒙带猜给装上了,打开一看,界面嘛怎么说,感觉像是十年前的设计风格,图标小得眼神不好都看不清。
你想发起个会议?得先研究半天那些个按钮都是干啥的。邀请人?那更是个技术活,有时候搜半天都搜不到同事的名字。当时我就纳闷,这“Simba”到底是来帮我们提高效率的,还是来给我们添堵的?
与“Simba”共舞的“峥嵘岁月”
真正用起来,那才叫一个“精彩纷呈”。
- 语音通话质量:那简直是薛定谔的猫,时好时坏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对方的声音会不会变成机器人,或者干脆就没声了。开个重要的客户会议,声音卡得跟演皮影戏似的,急得人直跺脚。
- 即时消息:消息延迟那是家常便饭。有时候这边发出去半天,对方还没收到。表情包?那更是少得可怜,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。
- 文件传输:稍微大一点的文件,比如超过几兆的,传起来就跟老牛拉破车一样。十次有八次失败,逼得大家还是用老办法,邮件或者网盘。
- 系统稳定性:动不动就“失去连接”,或者干脆就程序崩溃。电脑配置差点的同事,开着“Simba”再开几个文档,电脑风扇就呜呜直叫唤。
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,我们要跟一个挺重要的海外团队开会,有时差,我们这边是一大早。结果?临到会议时间了,好几个人就是登录不上去“Simba”,要么是密码错误,要么是服务器连接失败。折腾了快二十分钟,人还没凑齐。对方在屏幕那头估计都无语了。那场会开得那叫一个尴尬,效率低得吓人。
大家私下里都在吐槽,说这“Simba”简直就是个“Silly Monkey Acting Badly”(瞎胡闹的傻猴子),纯粹是花钱买罪受。项目进度?因为沟通不畅,时不时就得拖一下。本来几句话能说清的事儿,因为“Simba”不给力,非得绕好几个弯。
“Simba”留给我的“财富”
后来我跳槽了,新公司用的工具虽然也不是说完美无缺,但至少比“Simba”那是强太多了。有时候回想起用“Simba”的那段日子,真是哭笑不得。你说这公司选型的时候,难道就没人先试试好不好用吗?还是说,就图个便宜,或者背后有啥咱不知道的故事?
反正,对我来说,“Simba”这段实践经历,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深刻体会到,一个烂工具是怎么能实实在在地拖垮一个团队的效率和心情的。以后再碰到这种拍脑袋就上的项目,我可得长点心眼了。也算是给我提了个醒,选择工具,好用、稳定才是硬道理,名字再霸气,不好使也是白搭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