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就爱瞎琢磨些有的没的,尤其是在工作上遇到点不顺心的时候。最近,我就琢磨到一个叫罗伯特·欧文的人,说起来,我这实践过程还挺有意思的。
起初的迷茫与发现
我对啥管理理论、某某思想家,一点儿都不感冒。觉得那些都是大老板们才需要关心的事儿,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。那段时间,我就觉得工作环境有点压抑,感觉大家伙儿都像是拧紧了发条的机器,每天就是干活、干活,人情味儿淡得很。
偶然间我就知道了罗伯特·欧文这么个人。也没特意去查,就是不知道在哪儿瞄到一眼,说他是啥“人事管理之父”,还搞过什么改善工人待遇的实验。我当时就想,这倒挺新鲜的,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琢磨这事儿了?
开始摸索,试着理解
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找了点关于他的资料来看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还真有点意思。他有个核心观点,说啥“人是环境的产物”。这话我琢磨了一下,好像是这么个理儿。你想,天天待在乌烟瘴气的环境里,心情能好吗?人心情不干活能有劲吗?
我还了解到,欧文这老哥在他自己的厂子里搞了不少改革:
- 改善工作环境:把厂子收拾得干干净净,设备摆放也讲究,让工人待着舒服点。
- 缩短工作时间:那时候工人一天干十好几个小时是常事,他主动给减到十个半小时。
- 关心工人生活:给工人盖娱乐中心,还办了商店,东西卖得便宜,不让中间商赚差价。
- 重视孩子教育:他还提出要早点教育小孩,甚至办了类似托儿所的地方。
我当时就寻思,这老哥们儿可真行,一百多年前就有这种想法了。他这不是单纯地为了赚钱,是真把工人当人看了。
我的“小范围实践”
看完这些,我就开始琢磨,这套东西放咱能怎么用?我当然没那个本事去改变整个公司的制度,也没那个钱去建啥福利设施。但是,他那个“人是环境的产物”和“以人为本”的想法,我觉得还是能借鉴一下的。
我就开始从自己能着手的小地方开始。比方说,以前团队里气氛有点紧张,我就试着多跟大家聊聊天,开开玩笑,看能不能搞得轻松点。工作上,如果看到谁有困难,能搭把手的就搭把手,别老是各扫门前雪。
还有,看到有些不合理的加班或者任务安排,以前可能就忍了,现在我会琢磨一下,有没有更好的法子,或者至少在合适的场合,用委婉点的方式提一提我的看法。咱也不是啥大领导,说不上能改变整个公司的大环境,但至少能从自己做起,影响一下身边的小环境。
我还特别注意了一下他那个教育的观点。虽然我没孩子,但我会想,平时带新人的时候,是不是也能更有耐心一点,多教点东西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活儿一扔就完事儿。好的引导,确实能让人成长得更快。
实践后的感悟
这么折腾了一段时间,你还别说,真有点不一样的感觉。我自己心态上就舒服多了。感觉不再是单纯地被推着走,而是开始主动思考怎么能让周围变得好一点点。虽然改变不了大的制度,但通过自己的一些小努力,能让工作氛围稍微融洽一点,大家心情好一点,我觉得这就挺值的。
而且我发现,当你真心去关心别人,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时候,别人也能感受得到。有时候跟同事分享欧文这些想法,比如“人是环境的产物”,大家还挺有共鸣的。都觉得,是,要是环境能好点,谁不愿意好好干?
我这实践罗伯特·欧文,倒不是说真刀真枪地去建个啥“新和谐公社”,更多的是把他的那种“以人为本”的精神,往自个儿的工作和生活里揉一揉。我觉得,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,能让大家伙儿都舒心一点,这就算没白琢磨,没白实践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