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这事儿,挺没意思的,放到现在看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。但当时,那可真是实打实地和人掰了回手腕,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,跟打仗似的,所以叫它“争夺战”一点不夸张。
那会儿我们部门不是来了个新项目嘛看着挺有前景,能出成绩,关键是资源给得足,大家都眼馋。这肉就一块,想吃的人可不止一两个。
风声鹤唳,暗流涌动
主要是有两个小头头都想把这项目抓在自己手里。我,算是跟着其中一个,叫他老张。对面是老李的人。老李那边下手快,消息灵通,项目评估会刚开完,他们的人就天天围着项目发起人转悠,各种汇报、表决心,搞得好像这项目已经是他们碗里的菜了。
那段时间,办公室里的空气都感觉不对劲。我们这边的人看着他们那样儿,心里都挺不是滋味,有点急。老张倒是沉得住气,表面上没啥动静,就让我们先别急,稳住,多看看。但有点急性子,觉得干等着不是办法,容易被动。
静观其变,摸清底细
我就开始琢磨老李那边的路数。他们强在哪儿?强在会说,会来事儿,跟上面关系处得能把稻草说成金条。但他们的短板也挺明显,就是做事有点飘,喜欢搞花架子,以前他们负责的好几个摊子,收尾都拖泥带水,细节上总出问题。
我就想,硬碰硬肯定不行,人家关系在那儿摆着。得找他们的软肋下手,让他们自己露出马脚才行。光靠我们自己说自己多牛逼没用,得让拍板的人亲眼看到或者意识到对方可能的风险。
排兵布阵,侧面出击
我没直接去找大老板或者项目发起人。我先是找了几个跟项目有点关联,但又不是直接负责的技术骨干和老同事,“私下里”聊了聊。聊的时候,就装作不经意地提起老李团队以前某个项目,“那个项目当时做得真不错,就是那个小细节如果再注意点就完美了,当时可费了不少劲儿才补救回来……” 点到为止,不多说,让他们自己琢磨去。
我们这边也没闲着。老张让我把我们团队之前做得最扎实、效果最好的一个类似项目的全部资料,包括过程记录、数据分析、用户反馈什么的,都原原本本地整理强调是原原本本,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PPT,而是带着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实在东西。
关键交锋,一锤定音
没过多久,机会就来了。一次项目关键节点评审会,老李团队的人果然又开始大谈特谈他们的宏伟计划和预期效果,说得天花乱坠。等他们表演完了,轮到我们发言。
老张示意我来讲。我没直接反驳他们画的饼,而是先把我们整理的那个实在项目的干货摆了出来,用数据和事实说话,展示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解决难题,拿到结果的。然后,我话锋一转,语气特别“诚恳”地说:“我们在执行中也踩过不少坑,比如之前我们参与协助解决的某某项目(就是老李他们主导但收尾不利的那个),后期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,主要是初期规划的一些细节考虑不够周全,给我们后续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教训……”
这话一出去,我明显看到项目发起人和几个评委的眼神交流了一下,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。会后,项目发起人特意找到老张,详细问了我们那个成功案例的具体执行过程,还旁敲侧击地问了问我提到的那个“挑战”项目的情况。
尘埃落定,复盘反思
后面的事就比较顺理成章了。过了没几天,项目最终决定由我们团队来主导,老李那边只负责其中一小部分配合工作。虽然他们肯定不爽,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闹,毕竟谁也不想担项目搞砸的风险。
现在回头看这场“争夺战”,挺耗费心神的,也没用什么高深的计谋,就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,用了点“借力打力”的小策略。 但很多时候,工作里不就是这样嘛光会埋头干活肯定不行,还得抬头看路,懂得观察人,分析形势,知道什么时候该展示肌肉,什么时候该藏着掖着,什么时候得稍微用点“巧劲儿”。挺累人的。
这事儿也让我明白,很多时候所谓的“胜利”,不是你有多强,而是你比对手少犯多少错误,或者说,你能不能抓住对方犯错的机会。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实践中的智慧,虽然过程不怎么光彩,但结果是实实在在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