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折腾的“孙德尔本斯”项目,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,就是个个人兴趣的小尝试。说白了,就是想用代码模拟一下孙德尔本斯红树林生态系统,看看能不能搞出点啥好玩的。
我啥也不懂,就直接上手了。 先在网上搜了一大堆资料,什么孙德尔本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,在孟加拉国,还是孟加拉虎的家啥的。看得我头都大了,感觉信息太多太杂,根本不知道从哪下手。
然后,我开始理清思路,把目标拆解成小块。 红树林嘛最主要的就是树、水和动物。我就决定先从树开始,模拟红树的生长。我想着树的生长肯定跟光照、水分有关,那就在代码里加入这些因素。我用了Python,建了一个“树”类,里面有高度、年龄、光合作用效率这些属性,还写了一个“生长”函数,让树每天根据光照和水分增加高度。
我开始折腾水。 孙德尔本斯是三角洲,水肯定很重要。我就模拟了潮汐变化,每天涨潮退潮,影响树根的淹没程度。我还加了盐度,红树是很耐盐的,但也不能太咸,否则会死掉。我用随机数模拟每天的盐度变化,让树根据盐度调整生长速度。
最难的还是动物。 孟加拉虎,猴子,鸟,种类太多了,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。我简化了一下,只加了老虎和猴子。老虎吃猴子,猴子吃树叶。我写了一个“食物链”函数,让老虎根据猴子的数量决定是否捕猎,猴子根据树叶的多少决定是否繁殖。
代码写完后,就开始跑模拟。 结果一开始惨不忍睹,要么树全死了,要么猴子把树叶吃光了,要么老虎把猴子全吃了。我就一点点调整参数,比如提高树的耐盐性,降低老虎的捕猎效率,增加猴子的繁殖速度。折腾了好几天,终于找到了一组比较平衡的参数,让生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。
我把模拟结果可视化了。 用Matplotlib画了树的高度、猴子和老虎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。看着那些曲线上下波动,感觉还挺有意思的。虽然离真正的孙德尔本斯差远了,但至少让我对生态系统有了一些更直观的理解。
这回实践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:别怕麻烦,动手去试! 刚开始啥也不会,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,慢慢摸索,总能搞出点名堂来。而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才是最好的学习机会。
这个项目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。 比如,可以加入更多的植物和动物,模拟更复杂的关系;可以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,看看海平面上升会对红树林造成什么影响;还可以用更高级的算法,让模拟更真实。以后有时间,我还会继续折腾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