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这些年琢磨“来者”这点事儿。不是啥高深理论,就是自己一路走过来,跌跌撞撞摸索出来的一些土办法。
刚开始那会儿,我也是个愣头青,看人基本就凭第一印象,或者听别人说。觉得谁谁谁说话好听,看着顺眼,那就错不了。结果?没少吃亏。有的人嘴上抹了蜜,背后给你捅刀子;有的人看着老实巴交,办起事来一塌糊涂,净给你添乱。
碰壁多了,开始琢磨
碰的钉子多了,脑子自然就开窍了点。我开始琢磨,这人来人往的,怎么才能看准点儿?不能光听他们说关键得看他们做啥。
我开始留意几件事:
- 遇事儿的反应。平时你好我好大家看不出真摊上事儿了,你看他着急不着急,是先想办法解决,还是先撇清关系,或者干脆躲了。这一下子,靠不靠谱,心里就有数了。那种嘴上说“没问题”,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,见得多了。
- 小细节,小习惯。有的人,开会的时候坐姿、眼神,或者平时回个信息的速度,都能反映点东西。比如,老是坐不住,腿抖个不停的,这种人往往心性也飘,做事儿可能就不够稳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,但可以是个参考。
- 对别人怎么样。看他怎么对待那些不如他的人,或者服务人员。一个对上点头哈腰,对下颐指气使的人,人品多半有点问题。
- 说话的虚实。有的人说话喜欢添油加醋,吹得天花乱坠。听多了,你就得打个问号。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?还是心里没底,靠吹牛来壮胆?我更喜欢那种说话实在,有一说一,办不到就直说的人。
实践出真知,慢慢有点感觉
就这么着,我开始在工作和生活里头,有意识地去观察,去琢磨。也不是说一下子就火眼金睛了,还是会看走眼,但确实比以前强多了。
记得有一次,要找个合作方。来了好几拨人,其中一拨儿,领头的那个特别能说,PPT做得那叫一个漂亮,把前景描绘得跟花儿似的。当时我们团队不少人都挺心动。
但我跟他聊的时候,就留意到几个细节。问到具体执行的难点,他总是含糊其辞,绕圈子。还有,吃饭的时候,他对服务员的态度有点不太客气。虽然都是小事儿,但我心里就嘀咕了。
后来我坚持多方打听了一下,果然,这家公司以前有过几次合作不顺利的经历,执行力确实跟不上他们说的。我们选了另一家,虽然对方话不多,但给的方案很实在,负责人回答问题也直接,不回避难点。事实证明,这个选择是对的,合作过程虽然也有波折,但对方一直很负责任地在推进。
这识人辨人,真是个慢功夫。得靠自己去经历,去观察,去没什么捷径,就是多看、多想、多验证。
我对新认识的人,或者说“来者”,还是会保持开放心态,但心里头会多留个神,多观察一阵子。不轻易下定论,但也不会傻乎乎地全盘接收。时间长了,是骡子是马,总能看出来点儿。
这就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实践心得,不一定对,给大家做个参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