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琢磨那个叫科尔比的家伙,不是打拳的那个,是搞什么战略的那个。网上老能看到他的一些说法,挺扎眼的,就想着,这人思路到底啥样的?我得自己实践琢磨琢磨。
我的实践过程
第一步:先得搞明白他到底在嚷嚷
我就去找了些关于他的文章、访谈来看。一开始看得头大,绕来绕去的。但看多了,大概摸到点门道,感觉他核心意思就是抓重点,或者说只抓他认为的那个“核心利益”,别的都可以靠边站。有点像咱们干活时候说的,要聚焦,砍掉不必要的枝节。
第二步:试试看能不能用。
光看不练假把式。我就想,能不能把这套用在我自己手头的事上?正好最近有个项目搞得焦头烂额,需求方一会儿要这个,一会儿要那个,团队里也七嘴八舌,进度慢得不行。
我就学着他那套思路,开了个小会,跟大家说:“咱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先把核心功能上线,这个是‘核心利益’,其他的,比如那些酷炫但非必要的功能、细节优化,先放一放,行不行?”
- 先把当前阶段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列出来。
- 然后把所有其他的需求、想法,暂时归类为“次要”或者“后续”。
- 沟通,反复强调这个“核心优先”原则,让大家劲往一处使。
第三步:观察效果和遇到的问题。
结果?有效果,但过程挺折腾。
好处是: 目标确实清晰了,大家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,核心功能的开发速度明显快了。砍掉细枝末节后,沟通成本也降了点,至少短期内是这样。
坏处是: 得罪人。那些被砍掉需求的部门或者同事,意见老大。有人觉得我们目光短浅,有人觉得我们不配合。那段时间,解释沟通的工作量一点没少,甚至感觉更累心。而且有些被暂时搁置的问题,后来发现挺重要,再捡起来就费劲了。
实践后的想法
搞了半天,我算是明白了点。这种“核心优先”、“单点突破”的思路,在特定情况下确实管用,能让你集中力量办大事,尤其是在资源有限、时间紧迫的时候。
但它不是万能药。太过于强调“核心”,容易忽略整体和长远,人际关系也容易搞僵。说白了,就是个取舍问题。你为了这个“核心”,愿意牺牲什么?能承受多大的代价?
对我自己来说,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,看问题得多几个角度。不能光听别人说得多么斩钉截铁,就觉得那是真理。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掂量掂量,试试看才知道水深水浅。反正,这套思路可以用,但得悠着点,不能一条道走到黑。这就是我琢磨“科尔比”这点事儿的一点记录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