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“大乔治”这事儿,挺偶然的。前段时间,就是感觉有点儿不太对劲,具体说不上来,反正就是心里有点毛毛的。也不是啥大事儿,就是上网看个东西,或者跟人聊个天,总觉得有双眼睛在后面瞅着似的,不踏实。
开始琢磨
后来有天收拾屋子,翻出来一本旧书,就是那本特有名的《1984》。以前上学时候老师提过,但我一直没看下去,嫌闷。这回不知道怎么了,就拿起来翻了翻。这一翻,好家伙,感觉跟现在某些事儿有点那个意思了。
我就决定,这回得好好把它“实践”一下,不光是看,还得琢磨琢磨。 我管这书,或者说写这书的奥威尔,私下里就叫他“大乔治”,没别的意思,就是觉得这名字挺有劲儿。
实践过程
于是我就开始“啃”这本“大乔治”。每天晚上抽出点时间,不求快,就慢慢读。读一段,停下来想想,跟自己最近遇到的事儿对一对。
- 做笔记: 我拿了个本子,边看边写写画画。看到觉得有意思的,或者特别扎心的地方,就记下来,写点自己的想法。
- 观察生活: 看完书里的描写,我开始特别留意身边的一些小事。比如小区新装的摄像头,手机APP要的各种权限,网上说话的小心翼翼。以前觉得没现在再看,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- 反思自己: 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麻木了,很多事情习惯了就觉得理所是不是太容易就被各种信息带着跑,失去了自己的判断。
这个过程挺折腾人的。有时候看得心里堵得慌,觉得挺压抑;有时候又觉得,“大乔治”这家伙真是个天才,几十年前就把事儿看得这么透。
我还试着调整了自己的一些习惯。比如,清理手机APP的权限,没必要的绝对不给。上网发言前,多想一下,是不是会被过度解读。还试着减少了一些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,感觉清净了不少。
结果
搞了这么一通下来,你说有啥翻天覆地的变化?那倒也没有。生活还是照样过,班还是照样上。
但是,感觉自己心里好像多了根弦儿。 看待很多事情的角度不一样了,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了。对个人空间和隐私这块儿,也比以前上心多了。虽然改变不了大环境,但至少我自己的小环境,我能稍微掌控一下。
“大乔治”这个实践,对我来说,不算白搞。它没给我带来啥实际的好处,没涨工资也没升职,但让我脑子更清醒了点,我觉得这就值了。这就算是我这段时间关于“大乔治”的实践记录,挺个人的,也没啥高深理论,就是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折腾过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