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来聊聊“柯伊伯”这事儿,当然不是说那位天文学家老先生本人,而是那个用他名字命名的太空地带。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,离咱们十万八千里,但我这人就是好奇心重,总想弄明白点儿。
就是偶然看到这个词儿,“柯伊伯带”,说是在太阳系老外面,比海王星还远的地方,飘着一堆冰疙瘩、小石块啥的。听着就像是太阳系边缘的“建材市场”或者“垃圾场”?我就琢磨,这地方到底是个啥样?光听描述没感觉。
我是怎么琢磨这事的
第一步,我就先去翻了点资料。 网上搜罗了一圈,看了些介绍。大概意思明白了,就是一帮子小天体,围着太阳转,但轨道特别大,特别偏。说是好多彗星的老家就在那儿。冥王星以前算行星,后来不算了,也混在那堆里头。
光看文字不行,得来点直观的。 我就想找找有没有啥模拟图或者视频,能让我“身临其境”感受一下。找了半天,确实有些模拟动画,看着挺酷炫,密密麻麻的小点点在一个大圈里转。但看着还是有点抽象,毕竟那尺度太大了,动不动就几十个天文单位,咱平时连一公里都懒得多走,那距离简直没法想象。
后来我就想,能不能自己动手比划比划?
我先拿了张大纸,中间画个小点代表太阳,然后一圈一圈画上行星轨道,画到海王星,就已经快到纸边了。
再往外,我想画那个柯伊伯带。按照资料说的,大概从海王星轨道外开始,一直延伸到挺远的地方。我就在纸上那一大片区域,胡乱撒上好多小点点,有密有疏。
然后我又专门把冥王星的点画得歪歪扭扭一点,轨道也斜着画,让它穿过那些小点点。
这么一折腾,虽然挺简陋的,但感觉稍微具体了点。 看着自己画的那个草图,就好像站在一个特别高的地方俯瞰,能模模糊糊感觉到太阳系外面那一大圈“散装”地带。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了。
我还试着想象了一下,要是真开个飞船过去,得飞多久?那估计我这辈子是指望不上了。想到这儿,就觉得天文学家们挺厉害的,靠着望远镜和计算,就能推断出那么遥远地方的情况。
我得出的体会就是:
这个柯伊伯带,对我来说,就是太阳系最外边的一圈“存货”,是行星形成时没用完的“边角料”。它们就那么孤零零地飘着,偶尔有个“不安分”的跑进来,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彗星。
整个过程,从一头雾水到自己动手画图,虽然没搞出啥高深理论,但这个自己琢磨、尝试理解的过程,还挺有意思的。感觉对这个遥远的世界,多了那么一点点实在的“手感”。分享出来,也算是个记录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