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捣鼓出来的这个“超级合同”是咋回事儿。这玩意儿不是啥高科技,纯粹是我自个儿在实践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一套搞合同的法子,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少踩点坑,晚上能睡个安稳觉。
最开始的时候,我也是个愣头青,觉得做生意嘛讲究个信任,合同差不多就行了。结果?吃了好几次亏。有的是签了合同,对方后面找各种理由不认账;有的是合同写得模棱两可,真出了问题,扯皮能扯大半年,头疼得很。
痛定思痛,必须得变
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跟一个合作方签了个项目合同。当时谈得挺感觉对方也挺爽快,合同模板是对方给的,我大概扫了一眼,觉得没啥大问题就签了。结果执行到一半,对方说因为市场变化,原来的某个条款要改,而且是口头跟我说的。我当时也没多想,觉得都是熟人,就答应了。项目黄了,扯到赔偿问题,对方拿出合同说,“你看,白纸黑字写着”,完全不认后面口头改的那茬。那次真是把我给气得够呛,也让我下定决心,合同这事儿,必须得自己上心,搞得明明白白。
我的“超级合同”养成记
所以我就开始琢磨了,怎么才能整出一套靠谱的合同流程或者说是一个“框架”,让自己以后不再吃这种哑巴亏。
第一步:收集“病历本”
我把以前所有签过的合同,尤其是那些出了问题的、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合同,全都翻了出来。就像医生看病历一样,我把这些合同当成“病历”,仔细研究每一个让我栽跟头的地方。是条款不清晰?是责任没分清?还是缺少违约责任的约束?我把这些“病灶”一个个都记下来。
第二步:划重点,定规矩
研究完“病历”,我就开始划重点了。我发现,不管啥合同,有几个地方是绝对不能马虎的:
- 主体是谁:跟谁签合同,对方有没有这个资格,别搞了半天是个皮包公司或者没授权的人。
- 干什么事:标的物是什么?服务内容有哪些?必须写得清清楚楚,具体到型号、规格、数量、标准,一点不能含糊。
- 钱怎么给:总价多少?分几次给?什么时候给?付款条件是什么?发票怎么开?这都是钱的事儿,得写死。
- 活儿怎么交:交付时间、地点、方式是什么?验收标准是什么?谁来验收?验收期多久?这些都关系到责任认定。
- 违约怎么办:要是有人不按合同来,该承担啥责任?是赔钱还是继续履行?赔多少?怎么算?这个必须有,而且要能落地执行。
- 怎么解决争议:万一真扯皮了,是去仲裁还是去法院?哪个地方的仲裁委或者法院?写清楚能省不少事。
- 变更和解除: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合同?怎么改?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?解除后怎么办?这些也要先说
针对这些重点,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:比如,所有口头承诺必须落到书面补充协议里才算数;模糊的词语尽量不用,比如“尽快”、“大概”、“等等”,都要换成确切的时间、数字和范围。
第三步:打造“工具箱”
光有规矩还不行,得有工具。我就开始整理,把我总结的这些要点、容易出问题的陷阱,还有一些比较好的条款表述,慢慢地攒起来。不是说搞一个万能模板,因为每个合同都不一样。而是形成了一个类似“检查清单”的东西。每次要签新合同,或者审别人给的合同草稿,我就拿出这个清单,一条一条对着过。
比如,拿到一份采购合同,我就会检查:
- 供应商资质核实了吗?
- 产品规格型号写全了吗?跟我们需要的一致吗?
- 价格含税不含税?运费谁出?
- 交货期是哪天?晚了怎么罚?
- 验收标准是抽检比例多少?不合格怎么办?退货还是换货?运费谁担?
- 付款是货到付款还是分期?需要什么凭证才付款?
- 质保期多久?售后服务条款明确吗?
- 违约金比例合理吗?能不能覆盖我的潜在损失?
就这样,对着清单一项项检查、修改、补充。自己起草合同的时候,也把这些要素都考虑进去,尽量让合同严谨、没有漏洞。
第四步:实践、反馈、再优化
这套东西不是一天就搞好的,是在后来一次次的签合同过程中,不断地碰壁、思考、修改,才慢慢成型的。有时候觉得某个条款写得挺实际执行起来发现还是有空子可钻,那就赶紧记下来,下次改进。有时候跟律师朋友聊,或者看到别人分享的案例,觉得有道理,也会吸收进来,加到我的“工具箱”里。
现在的状态
现在嘛不敢说我的合同就是完美的“超级合同”,但至少每次签合同,我心里踏实多了。我知道该关注哪些点,怎么去谈对我们有利的条款,怎么去规避那些隐藏的风险。整个流程走下来,虽然可能比以前费事儿一点,需要更仔细地看、更多地沟通,但确实有效减少了很多后续的麻烦和纠纷。
这套所谓的“超级合同”实践,就是个不断学习、总结、实践、再优化的过程。核心就是:凡事多留个心眼,白纸黑字最靠谱,细节决定成败。希望我这点儿折腾经历,对大家有点儿启发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