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听到罗斯·特里尔这名字,心里咯噔一下,好像在哪儿听过。一查,,原来是那个写了好几本关于中国书的澳大利亚学者,前阵子走了。
我就琢磨起来了,家里好像有他的书。费了点劲,在书架角落里翻出来一本,是那本挺出名的《毛泽东传》,好多年前买的,书页都黄了。看着这旧书,就想起来当年读它时候的感觉。
翻翻旧书,找找感觉
我就坐下来,重新翻了翻。也没打算通读,就是随便看看,找找当时的感觉。他那个写法,说不上多专业,但挺能吸引人读下去的,比较像讲故事。不像咱们这边写的那么…嗯…板正。
我还记得他好像写过一本《八亿人》,听说当年在美国挺火,稿费都够他在波士顿买房了。这事儿挺有意思,写本书就能买房,放现在可不容易。
琢磨他的角度
我就想,他一个外国人,六七十年代就来中国,那时候信息多不通畅。他能写出那些东西,挺不容易的。
- 他是怎么观察的?
- 他都跟什么人聊了?
- 他看到的东西,跟咱们自己经历的,有啥不一样?
他写毛,写江青,肯定带着他自己的视角和立场,这点是肯定的。读他的书,感觉就像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,重新看看咱们那段历史。里面有些细节,比如写毛抽烟很多,这种小地方,反而让人觉得有点活生生的感觉,是不是完全准确,咱也不知道。
一点想法
这回重新翻他的书,也顺手在网上搜了点他的资料,算是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回顾。就是觉得,一个外国人,能花一辈子时间研究中国,写了这么多东西,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,这本身就挺值得琢磨的。他那个年代看到的中国,和我们现在经历的,变化太大了。看看他写的东西,再想想挺感慨的。
这就算是我今天捣鼓这点事儿的记录,也没啥高深的,就是翻翻旧书,想想旧人旧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