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搞的“净胜”小实践,一开始我还真没太在意这个词,觉得不就是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嘛结果,深入进去才发现,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。
事情是这么开始的,最近在帮朋友的公司做一些数据分析,他们是做电商的,每天进进出出的数据量巨大。老板就想看看,能不能从这些数据里挖点什么出来,优化一下运营策略。我寻思着,那就从最基础的开始,看看哪些商品卖得哪些卖得不哪些商品库存积压严重。
我就是简单地把销售额、销量这些数据拉出来,做个排行榜。结果老板看之后,觉得不够直观,没法直接指导运营。他说,能不能搞个更简单明的指标,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商品是“净赚”的,哪些是“净亏”的。
听到“净赚”、“净亏”,我脑子里立马就冒出“净胜”这个词。这不就是进球数减去失球数嘛用在商品上,可以理解为销售额减去成本,再减去各种运营费用。这样算出来的“净胜额”,就能直接反映出这个商品到底给公司带来多少实际利润。
说干就干,我开始着手整理数据。要把每个商品的销售额搞清楚,这个比较简单,直接从销售记录里拉就行。然后,就是成本。这个稍微麻烦一点,因为有些商品有不同的进货渠道,成本价格也不一样。我得把每个商品的进货记录都找出来,算个平均成本。
接下来就是各种运营费用。这个是最头疼的,因为费用分摊是个大问题。比如,店铺的租金、水电费、人工费等等,这些都要分摊到每个商品上。我跟老板商量一下,决定按照销售额的占比来分摊。也就是说,某个商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是多少,就分摊多少比例的运营费用。
把所有的数据都整理好之后,我就开始写代码,用Python写个简单的脚本,把每个商品的“净胜额”都算出来。然后,按照“净胜额”的大小,做个排序。这样,哪些商品是真正赚钱的,哪些是赔钱的,就一目然。
我把结果给老板看,他眼前一亮,直夸我这个“净胜额”指标搞得他说,有这个指标,就能更精准地调整商品结构,把资源集中在那些真正赚钱的商品上,砍掉那些赔钱的货。他还说,以后每个月都要做一次“净胜额”分析,看看哪些商品的“净胜额”在下降,及时调整运营策略。
这回“净胜”小实践,让我深刻体会到,数据分析不仅仅是玩数字游戏,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标,能够反映出业务的本质。而且这个指标还要简单明,能够让决策者一眼就能看懂,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。以后,我也要多尝试一些类似的实践,争取在数据分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- 整理数据:收集并清洗销售额、成本和运营费用数据。
- 费用分摊:按销售额占比分摊运营费用到每个商品。
- 编写脚本:使用Python计算每个商品的“净胜额”。
- 结果排序:按“净胜额”大小对商品进行排序。
- 分析与应用:根据“净胜额”分析结果调整商品结构和运营策略。
一点小感悟
这回经历让我明白,别小看简单的指标,用对地方,就能发挥大作用。以后做数据分析,不能只顾着炫技,而是要多从业务角度出发,找到最能解决问题的指标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