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听到有人提一个叫于鑫淼的年轻人,说是搞足球解说的,挺有激情,好像不少球迷还挺认他。现在年轻人能出来,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挺好的。
我自个儿琢磨这事儿,这解说,听着就是动动嘴皮子,但真要做起来,里面的门道肯定不少。得懂球,得会说,还得能跟看球的人想到一块儿去。这小子能被人记住,估计是下不少功夫练出来的。
实践这东西,从来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。
说起来,这让我想起我自个儿以前瞎折腾的一段事儿
那会儿也是年轻,觉得自己好像啥都懂点,特别爱跟人分享。不是足球,是另外一个领域,那时候刚接触点新东西,就觉得发现新大陆,到处跟人嘚瑟。
我就在几个小圈子里说。找些自己觉得挺牛的资料,整理好几天,弄个简单的分享稿。然后就找机会,比如开会的时候,或者私下跟同事吃饭聊天的时候,逮着机会就想“实践”一下,把我知道的倒给人家。
过程是这样的:
- 第一步,搜集信息: 那时候网络没现在这么方便,好多东西得翻书,或者问东问西,把零碎的信息拼起来。
- 第二步,自己消化: 光看不行,得自己琢磨明白,至少要能自圆其说。
- 第三步,准备“讲稿”: 就是打个腹稿,或者在纸上写几个要点,怕到时候说漏或者卡壳。
- 第四步,找场合“输出”: 这步最难,得看人家愿不愿意听,有没有那个氛围。有时候硬着头皮讲,人家可能心里早就烦。
记得有一次,我准备一个自认为挺精彩的话题,在一个部门小会上,趁着领导不在,我就开始“分享实践”。讲得那叫一个投入,唾沫星子横飞,感觉自己就是那个领域的专家。
结果?底下的人,有的低头玩手机,有的假装在看文件,偶尔有一两个眼神跟我对上,也是那种“嗯你继续说,我随便听听”的感觉。当时心里就有点凉。
后来散会,一个老同事拍拍我肩膀,跟我说:“小伙子,有热情是好事,但分享,得看别人需要想听不是你自己觉得牛,就硬塞给别人。”
那次之后,我算是明白,这个“实践”,不光是自己做什么,还得看效果,看别人接不接受。就像那个于鑫淼解说一样,他光自己说得嗨没用,得球迷听着觉得对味儿,那才算是真功夫。
我现在分享东西,都先掂量掂量,这玩意儿是不是别人真想看的,我说的方式人家能不能接受。实践,实践,光自己练不行,最终还得拿到大伙面前溜溜,是骡子是马,别人说才算数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