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一件事儿,我给它起个名字,叫“杜本”。不是啥高深玩意儿,就是我自己瞎折腾的一个记录。
起因挺偶然的。前段时间不知道咋回事,就对“杜本”这个词儿感兴趣。随手在网上扒拉一下,发现这词儿说法还挺多。有的说是个元代的老先生,叫杜本,字伯原,是个学者,还懂点医术。也有的说,“杜本”是一种树,就是杜梨树,古代还跟姓氏图腾啥的有点关系。
这些信息看得我有点晕。 看着看着,我这脑子就拐个弯儿。特别是那个“本”字,什么根本,本源,就让我想到自己那摊子事儿。
平时喜欢东搞搞西搞搞,电脑里存的东西那叫一个乱。各种文档、笔记、代码片段、图片素材,还有一些学习时候随手记下来的东西,全塞在一块儿。文件夹一层套一层,文件名也是五花八门,有时候急着找个东西,能把自己给急死,翻半天也找不到。
我就琢磨着,这不行,得“杜绝”这种混乱的“根本”,得给自己这些零零碎碎的玩意儿找个“本”,好好归置归置。我就把这回整理行动,私下里就叫做“杜本”。
我的“杜本”实践过程
第一步,就是硬着头皮开始翻旧账。 我先把电脑里几个主要的硬盘分区过一遍,把那些看起来像是“资料”的东西,大概分分类。比如“工作相关”、“学习笔记”、“个人兴趣”、“临时文件”啥的。
这一步就挺要命的。好多年前的文件,名字起得莫名其妙,我自己都忘是干啥的。打开一看,有些还挺有用,有些就是当时随手存的垃圾。删还是不删?这真是个哲学问题。
- 清理:下狠心删不少确实没用的东西,感觉电脑都轻快点。
- 归类: 把剩下的,按照刚才想的几个大类,先粗略地放进对应的文件夹。
第二步,是找个顺手的工具来管笔记。 以前我用过好几个笔记软件,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这回我下决心要弄利索点。试几个现在流行的,选个感觉操作简单、同步方便的。
然后就是痛苦的迁移过程。把以前散落在各个角落的txt文档、word文档里的笔记,一点点复制粘贴到新的笔记软件里。还得重新打标签,整理格式。
那几天真是有点焦头烂额。 看着满屏幕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文件,真有种想放弃的冲动。有时候整理着整理着,就发现一个以前没解决的问题,或者一个没完成的想法,然后就又跑偏,开始琢磨那个问题去,忘本来是在整理……
我还发现,很多东西当时觉得记下来,但过段时间再看,如果不加点上下文说明,根本想不起来是咋回事。所以这回整理,我也强迫自己给很多笔记加点备注,说明当时为啥记这个,用在什么地方。
搞完之后的体会
整个“杜本”计划还没完全搞定,但感觉好多。 起码现在找东西心里有点谱,不会像以前那样抓瞎。
最大的感受就是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但烂笔头也得好好整理才行。 不然记也白记,跟没记一样。知识这玩意儿,得让它流动起来,能随时找到,随时用上,才算真变成自己的。
虽然过程挺枯燥,甚至有点痛苦,但弄完之后看着清爽的文件夹和笔记库,心里还是挺得劲的。感觉像是给自己的大脑外接一个更有序的硬盘。
就这么点事儿,瞎叨叨半天。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,别像我以前那样,让自己的“资料库”变成“垃圾堆”。早点动手整理,早点受益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