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琢磨“德里斯”这名字,倒不是说具体哪个人,就是这名字背后代表的那种感觉,尤其是那个电影里的形象,挺有意思的。
我记得是看那部法国电影,《触不可及》,里面那个黑人小伙就叫德里斯。他去应聘照顾一个全身瘫痪的富翁。当时我就注意到一个细节,面试的时候,其他人都特别“专业”,表决心说要怎么怎么无微不至地照顾,怎么怎么有同情心。
偏偏这个德里斯,吊儿郎当的,说话也直来直去,根本没把富翁当成一个需要特殊同情的对象。他甚至有点不耐烦,就想着赶紧弄完面试,好拿到失业救济金的签字。
结果?富翁偏偏就选了他。理由特简单:“他对我没有一点同情心。” 就这一句话,点醒了我。富翁要的不是怜悯,而是被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,哪怕是被怼,被开玩笑,也比那种小心翼翼的同情要
我的实践过程
这事儿,最近我也碰上了类似的情境。不是啥大事儿,就是邻居家的老王,前段时间腿脚摔了一下,行动不太方便,儿女又在外地,就他老伴儿照顾,挺吃力的。我,住得近,寻思着过去搭把手,帮点小忙。
- 第一步:差点“跑偏”
刚开始去的时候,我这脑子第一反应就是得“体贴”点。说话得注意,得问寒问暖,“王叔您感觉怎么样?”“这儿疼不疼?”“您慢点儿,别急。” 就是那种,你懂的,生怕哪句话说不对,哪个动作不合适。 - 第二步:想起德里斯
帮着搬了两次东西,陪着聊了几句天,我就感觉老王虽然嘴上说着“谢谢”,但那表情有点……怎么说,有点不自在,甚至有点躲闪。这时候我脑子里突然就跳出德里斯那张脸,还有富翁说的那句话。我寻思,我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问题?把老王当成了一个“特殊对象”去对待了? - 第三步:调整策略,学着“没心没肺”
我就决定换个方式。 下次再去帮忙,我就不再刻意去问他身体怎么样,不再小心翼翼了。我该干嘛干嘛帮他把门口的杂物清掉,顺手把他够不着的东西拿下来。跟他聊天,也不再绕着病情转了,就跟平时一样,吐槽下最近的天气,说说小区里新开的那个小超市,聊聊昨天晚上看的球赛谁输谁赢。 - 第四步:观察效果
你别说,这么一弄,老王的话反而多起来了。他开始主动跟我聊他年轻时候的事儿,还跟我抱怨他老伴儿做饭盐放多了。那种紧绷的感觉明显就没了,人看着放松多了,自然多了。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特殊照顾的“病人”,又变回了那个爱唠叨、有点倔的老邻居。
实践下来感觉,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“关怀”和“同情”,可能恰恰是给对方上了一道枷锁。像德里斯那样,把对方当成一个平等的、正常的个体去交流,不去刻意突出他的“不同”或者“不幸”,这种“没心没肺”的尊重,可能才是更舒服、更真诚的相处方式。这对我来说,算是个挺实在的体会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