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“十三号”实践记录
说起来这个“十三号”,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咱们那个神舟十三号。不是说我参与了啥航天项目,那肯定不可能,我就是个普通人,在家看直播、刷新闻的那种。
当时他们不是在轨飞了挺长时间嘛好像有小半年,183天。我记得那段时间,我自个儿手头也正好在磕一个项目,虽然跟人家航天员没法比,但在我自个儿的感觉里,也挺像一次“长期任务”的。
具体是啥项目就不细说了,反正就是挺磨人的一个活儿。基本上从启动到收尾,也持续了好几个月。特别是中间攻坚那段时间:
- 封闭开发: 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,公司、家,偶尔加个班就直接睡公司了。跟外界联系都少了,朋友约饭基本都推了。感觉自己跟进了“空间站”似的,只不过我的空间站是个小小的工位。
- 解决难题: 天天就是琢磨怎么解决问题,各种bug,各种性能瓶颈。有时候一个问题卡好几天,饭都吃不香,睡觉也想着。跟航天员在天上处理各种突发状况,心理压力上,我觉得有那么点共通之处,人家的级别高太多了。
- 持续输出: 就得一直保持那个状态,不能松。项目节点一个接一个,跟任务指令似的。今天完成这个,明天要对接那个。
等到项目终于差不多搞完了,要“收尾返回”的时候,反而有点不适应。
是身体上的。长时间坐着,颈椎、腰椎都开始抗议。加上之前吃饭不规律,作息也乱,感觉整个人都有点“飘”。我看新闻里说航天员回来也要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地球重力,我这虽然没失重,但身体感觉也得“重新校准”。
然后是心理上的。项目结束了,突然一下子没那么忙了,心里有点空落落的。之前那种紧绷感消失了,反而不知道该干点跟朋友重新联系起来,发现大家聊的话题,我都有点脱节。这种感觉,就好像刚从一个封闭环境出来,需要重新融入。
我记得看到神舟十三号乘组回来后,开见面会,分享他们在太空的经历和回来后的恢复过程。翟志刚、王亚平、叶光富,他们看起来状态恢复得不错,但背后付出的努力肯定是我们看不到的。特别是王亚平老师,作为女性航天员,肯定更不容易。
对我来说,“十三号”不只是一个数字,或者一次航天任务的代号。它碰巧跟我自己的一段“特殊时期”重叠了。我跟着新闻关注他们从出发、在轨工作到顺利返回的全过程,心里也默默对照着自己的那个“小项目”。
实践下来,最大的感受就是:无论多大的工程,多小的任务,专注投入是必须的,但完成后的调整和恢复也同样重要。 不能觉得任务完成了就万事大吉,身体和心理都需要一个缓冲期,重新找回日常的节奏。
这就是我关于“十三号”的一点实践记录和想法,没啥高大上的,就是个普通人的普通经历和联想。写下来,也算给自己那段日子做个小结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